• 126阅读
  • 0回复

叶公好龙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1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叶公好龙三题
陈幸德
真与假我们虽说都是龙的传人,但若真的有条龙将头探进窗里来,那会怎样?恐怕别说叶公,就是现代诸公,也照样要吓得趴下或抱头鼠窜吧!龙有真假。人们好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作为审美对象,显然假的才是,真的不是。魂不附体,保命来不及,谈不上审美,也就失去了审美对象。
确定审美对象的方法很简单,那就看它与审美主体是否
“性命交关”,这是一个羞于言谈的最重要的基本点。“功利”什么的,还不如“生死”问题更深刻。可以认为,审美对象在现实界是有限的,在艺术里是无限的。艺术能把世间一切事物都作为审美对象。现实界则不然。它大致分两类,一类如云破月,花弄影,浅草没马蹄,红杏闹枝头,在自然在艺术都不伤脾胃;另一类如龙虎斗,刀枪鸣,“龙蛇虎豹突现而出没,风雨雷霆交发而并至”,以及杀头坐牢人间悲剧等等,多数人就只能在荧光屏前领略血染风采,而不敢身临其境冒身家性命的危险。
叶公好龙典故移至审美领域,至少使我们看到,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有一条严峻的鸿沟。
古与今这位楚国贵族公子还喜欢搞创作呢。“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创作热情挺高,墙上柱上全画满。按时髦话,这应该是艺术美的创造工作罢。
不过,叶公的创作很有些回避活生生的现实的不良倾向。
检查其素材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寻根寻古寻祖,根据的是久远的传说。另一个是他心里头想得厉害,包括潜意识和白日梦,很有龙的碎影,唯独忽略了“今”的活龙,正是文心雕龙的最佳粉本。
龙顾家门,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哩。叶公若为活龙画画,总比寻古臆造来得活龙活现,而且他很有条件乘机随龙回访龙潭和龙宫。不入龙宫,焉知龙情?比如,龙王老爷今朝脾气可好?龙子龙孙们多大长进了?升迁、腾达,幽居、发财、落魄,一龙九种,怎么个种种不同呢?等等,很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写出几个“系列”来。如此,必定大有出息。老是呆在书斋,那些自鸣得意之作,恐怕只能供他自家欣赏。
勇与怯细分析,叶公疑惧活龙,又牵涉到人性的弱点和龙性的难测这样两个问题。龙这个东西,究竟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没有足够的典籍依据,是模棱两可、很暧昧的。人呢,求生恶死,安全第一,可谓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真的猛士也有。叶公要换武松或悟空,一定降龙伏虎,决不至于狼狈。叶家后代有诗曰:“椰林匕首可屠龙”,说明即便逢凶龙,也该有勇气去对付。
美在画中,美亦在人生中。一个人,如果谈艺说美头头是道,很权威,画画做诗龙飞凤舞,也能来两下,但做人如蜗牛,临事怯似鸡,那末,他的那些著述,究竟有多少价值,是很可以怀疑的。人性与美情的统一,是一座架在艺术与非艺术鸿沟上的桥梁。生活的强者,能更多地感知现实中的美。直面人生的勇士本身也是美的。对于叶公来说,做人比画龙应该更加重要。
“最卑劣的情操莫过于恐惧。”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福克纳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这个话,也是我们中国汉代刘向编造叶公好龙故事所下的潜台词。请记住:“永远忘掉恐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