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6阅读
  • 0回复

既研究国情又了解世界——三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既研究国情又了解世界
——三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本报评论员
只有了解世界,才能走向世界。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我们需要数以万计的既掌握国情、又了解世界的人;需要数以万计的掌握系统的国际知识,尤其是从事国际商品交换的知识的人。
近十年来,我们对于国内、国际情况的了解与研究,较之过去都有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得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但总的看来,我们对今日世界的研究和了解还是很不够的。近些年来,国情研究空气甚浓,成绩不小。相比之下,对国际的研究就不及这样广泛、深入。当前世界形势有哪些变化与特点?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如何?我们要走上世界经济舞台,台上都有什么角色?唱什么戏?我们该怎么演?老实说,对此许多同志是知之不多,晓之不深,甚至一无所知的。这种状况,怎么能与扩大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呢。许多同志之所以对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迟疑不前,就是由于对外界情况莫测深浅,顾虑重重。
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终究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部分。不了解世界,就无法确定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方位,就无法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趋利避害的对策,就无法走向世界。中央提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的客观依据之一,就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历史新趋势的判断。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近来,东西方关系有了某种改善,国际局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尽管这个世界现在还很不安宁,国际形势的真正缓和还将经历漫长、艰难甚至曲折的过程。但总的说来,国际形势是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发展的。在东西问题有所缓和的同时,南北问题日益突出。环顾全球,由于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世界性产业结构正在历经剧烈变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加紧调整与改革,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国际形势的发展,对我们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条件;既提供良好机会,又造成严峻挑战。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漠然处之,或者判断失当,就很可能错失历史良机,或者对历史的挑战缺乏正确的对策。50年代末与60年代末,曾有过两次大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发展经济可资利用的好机会,结果都被我们错过了。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判断有误。这个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不了解世界,也不可能对中国的国情有真切的了解。例如,目前我国农村有众多的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关起门来看,这自然是沉重的包袱,但打开门来看,在当前世界出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务费用低的地区转移的新趋势中,我国丰裕的劳动力则又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转化为巨大的财富。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这是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两大认识任务。这两项任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哪一项完成不好,都会影响其他任务的顺利实现。这两项任务又必须结合起来做。从事国情研究和国际研究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眼光集注于国内的同志,容易忽视国外;而眼光集注于国外的同志,则容易忽略国内,结果不能达到使两者结合、服务于改革、开放实践的目的。只有把国情研究与国际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开阔视野,对国内国际问题都有比较全面、深透的了解。
为了了解世界,我们应当有一批精通国际社会各方面问题的专门家,应当有相当一批通晓国际经济、熟悉国际市场,善于同海外客商打交道、做生意的人员,并且要开展经常性的国际知识教育和普及活动,使我们的人民首先是共产党员、干部关心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善于汲取别国的先进经验,学会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所需要的一切本领。当然,我们不可能把人都培养出来了,把一切都学好了再去做。这里用得着一句老话: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生动、丰富的改革、开放实践,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勤勉的学生,将会在这里学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