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传统的与现代的——读李元洛的《诗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0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传统的与现代的
——读李元洛的《诗美学》
潘吉光
李元洛的诗论专著《诗美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它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诗歌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作者在“后记”中说:“在这本《诗美学》里,我试图从美学的高度解释诗歌创作这一文学现象,我从诗的审美主体的美学心理机制出发,探讨诗歌美学中一系列重要问题,最后归结到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审美创造。”作者正是从美学本质这一主要规定出发,阐述了诗歌美学中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
作者把诗的语言美升华为“语言的炼金术”,强调提出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认为优秀的诗人在诗的竞技场上,其语言之矢都力图射向一个美的红心,这个红心,是由具象美、密度美、弹性美、音乐美所构成的。于是,作者就从这四个方面条理分明而又颇具深度地逐一予以论述探研。例如诗的“密度美”,它对“密度”这个词汇的来历,“密度美”对诗歌语言的极端重要性,“密度美”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以及诗歌语言“密度美”之如何获致,均心裁独具地予以论证剖析。论证过程中更是征引丰赡,引例古今中外,并吸收了港、台和美籍华人学者如黄维梁、杨牧、刘若愚等人的见解,对诗歌的“密度美”做了相当精辟独到的研究。
论意境,作者对“意境”说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做了详尽精密的阐述之后,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证了它的普遍性——诗歌美学的共同规律,并论述了独创美、想象美、综合美,是“意境”的三大特征。总之,即使是对“意境”这一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作者也有自己的发现,从而使这部书颇具新意。
浏览李元洛此前的诗论著作和这本《诗美学》,不难发现,它们的立足点无不是面向当代诗歌创作的。正如他的诗论所云:“中国新诗应该纵向地继承传统,横向地向西方借鉴,以中为主,中西合璧;解决好社会学与美学、大我与小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再现与表现、作者的创造与读者的再创造的辩证关系;力求民族化、现代化、艺术化和多样化。”(《诗美学》后记)他的这一诗艺宗旨,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诗美学》之中。当今的诗学专著大多局限或偏注于论述某一类诗歌现象,鲜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者。李元洛这种追求,自显难能可贵。
《诗美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援引了古今中外的诗作诗论,力求全面辩证地论述、分析和看待诗歌的发展道路问题,既坚定不移地继承民族传统,又大胆开放地借鉴外来的新鲜而有艺术生命力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