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阅读
  • 0回复

开发型替代救济型 穷山区发展生产力 广西五百多万人基本脱贫 温饱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从五年前的1/3下降到1/6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7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发型替代救济型 穷山区发展生产力
广西五百多万人基本脱贫
温饱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从五年前的1/3下降到1/6
本报南宁12月6日电 记者郑盛丰报道:在改革开放中显得更加紧迫并备受重视的广西扶贫工作,已逐步拓宽思路,开始进入新境地,温饱线以下的人口比例,已从5年前的大于1/3降到现在的1/6。5年之间已有500多万人基本上脱贫。
1984年初,广西人均年收入不足120元、口粮不到200公斤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超出全区农业人口的40%,为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1/10;这些贫困人口70%分布在48个“老少边山”县。
针对过去“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广西从发展贫困山区生产力入手,强化造血功能,建立开发机制,激发贫困山区的创造力。
主要表现在:
——改变扶贫资金像撒胡椒般单纯救济的方法。近两年用扶贫发展资金和贴息扶贫贷款4亿多元,扶持兴办了349个县办企业,607个乡镇企业,多数已建成并已有了效益。
——近3年每年都拿出400万元,作为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费,每年培训农民技术员50万人次以上,累计已培训200多万人。这一大批经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山区发展生产力的骨干力量。
——实行干部扶贫责任制,对贫困地区县乡村干部,要求做到扶贫项目、劳动就业、扶贫效益等“5到户”,从组织措施上保证和推动贫困山区的商品生产。
——近3年,广西用以工代赈的3亿元专项资金,组织贫困地区农民修建道路1305条,近万公里,直接受益的共331万人。
——打开山门,外引内联,发展横向联合,借用“外力”推动治穷致富。
预计今年48个贫困县市的农民人均收入,可达280元,比1983年的140元翻了一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