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阅读
  • 0回复

旧貌何须换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旧貌何须换新颜
郑凯歌
陕西扶风县境内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誉。除十三级宝塔于1981年倒塌外,从尚存的佛殿、大雄宝殿、钟楼与鼓楼等一组明清建筑上,仍能想象当年的盛况。然而,据报载,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当地政府却计划拆毁,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仿唐建筑。宝贵的古迹轰然倒下,辉煌的新建筑巍然立起之时,当喜耶?忧耶?
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人类致力于保存与维护它,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索。从有价值的古迹上,我们可见到历史文化的若干具体的遗留,了解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及继承关系。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古代建筑,其艺术形式与礼密切相关,体现了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数学模式,室、堂、宫等的规格均有标准尺寸,甚至对砖瓦种类、门窗格纹、雕刻题材、彩画式样等也有严格规定,这给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文物古迹既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岁月的侵蚀,其主要特征就是旧,或者是残缺不全,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只有在修复中努力保持古迹的原来风貌,才可以在现代生活中产生一种古与今、新与旧对比的美,令人欣赏或沉思。如果把其粉刷油漆得容光焕发、流彩溢金、旧貌变新颜,古朴、幽旧的古意荡然无存,古迹就不像是古迹了。特别是由于某种贪大求新的思想作怪,加之技术水平所限,有的古迹修缮后往往殿堂梁柱油漆彩画与原貌不符,甚至有的竟用了近代才有的水泥等材料,(如万里长城新修复的城段),造访者寻觅到此,不知是访旧还是观新,实是煞风景。至于把古迹拆掉重建而未保持原来风貌,即使再高大辉煌也只能算是假古董了。况且,一些稀世之珍拆毁后是根本无法修复的。如果有人试图恢复古罗马科洛塞奥竞技场和古希腊帕提侬神庙,一定会滑天下之大稽。当我们跋涉在漫漫的“丝绸之路”,发现了那在浩瀚的大漠中已化为土丘似的楼兰古城时,一个历史的大问号一定会蓦地进入脑海:当年富庶繁荣的楼兰为何变为一片荒漠?从而对其历史变迁发出深深的思索。如果人们硬要把楼兰古城修复起来,即使能重现当年的盛景也达不到这种效果。一些文物例如古编钟等被人们复制后明确无误地标为“复制品”,我们的一些古建筑被拆毁,重建后偏偏仍以“真迹”自居,实有欺世之嫌。在保护文物古迹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联邦德国有个小城海德堡,尽管古城堡的断墙有摇摇欲坠之感,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了维修,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墙下留连徜徉。相比之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从“整旧如新”的怪圈中走出来呢?
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是我们伟大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暴殄天物,任其自然颓毁,也不能干名为爱之实则害之的“破坏性修复”的蠢事,应努力提高我们的文物意识和修缮技术,本着尊重历史和科学的精神,真正做到“修旧如旧”,使古迹能以古朴、典雅和庄重的姿态迎接今人,留给后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