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阅读
  • 0回复

羌管悠扬诉心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0
第4版(综合)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羌管悠扬诉心声
本报记者 吴学林
羌笛演奏家陈海元谈得兴浓,拿出一只羌笛让我们细看。那是两根拇指粗的方形竹管用丝线缠紧的笛子,约五六寸长,管头插着竹簧,有六个按孔。他拿起竖着吹奏,声音悠扬、婉转,如怨如诉,引得一群正在茂县县委院子里开会的羌族新兵围了上来……
居住在岷江上游河畔的羌人,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然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口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采,绵延数千年,到如今,如何保存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民族遗产呢?四月初,我们到羌族聚居的四川省茂县采访,就这个问题请教县文化馆馆长余光远。
这位四十岁的羌族馆长说:“你们昨天参观了羌族博物馆,那里的羌族历史文物和民俗展览,是去年十一月羌历年才办起来的。就我们文化馆说,这些年在上级的指导帮助下,对羌族民间音乐舞蹈、民谣、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编印了一系列的集成资料卷,如《民间音乐舞蹈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谣集成》、《羌族巫师古唱经》等。我们创作的一些民间歌舞如盔甲舞,还有羌笛,拿到北京以至国外表演过,有些节目还获奖哩。”
第二天,我们又访问了羌族音乐工作者、四川音乐学会会员董方权。他今年三十四岁,戴黑边眼镜,显得有点斯文。在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他禁不住引吭高唱一曲羌族民歌《纳吉纳那》,眼里闪着泪花。他说:“这是我们羌族自己的民歌,意思是说,我是羌族的后代。”这首歌有几十段,现在羌寨里大多数老人都会唱。董方权接着说:“那年,我在山寨里听王拐拐老太太唱这首歌,她愈唱愈激动,自己哭了,旁边听的人也哭了。受当时情景的影响,现在我唱这首歌也止不住要流泪。”
董方权从读初中到进农场当工人,一直非常喜爱羌族歌舞,经常出去表演。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以后,他系统学习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还到四川音乐学院进修一年。董方权不辞辛苦,到所有羌寨去搜集羌族歌舞,有些山寨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要走几天才能走到。羌族歌手演唱,他逐字逐句记录,弄懂每个唱词,一个一个翻译成汉文,再唱给羌族歌手听,进行核对。在近五年的时间里,董方权搜集羌族民间歌曲一千五百多首,再从中精选出二百六十三首汇集成册。董方权说,从羌族民歌和舞蹈中,可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民族的气质。
我访问的第二位是热心羌族民间故事的李冀祖。他很开朗,见到我的头一句话就说:“我迷上羌族民间文学,竟然成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可以说是机遇。”
李冀祖在县园艺场当工人时,附近土门乡有位羌族司机,会讲许多民间故事,也会唱山歌。李冀祖听这位司机讲过几次故事就给迷住了,一有空就朝那里跑,并把所听的故事和歌谣记下来。后来李冀祖调到县文化馆,可以专心从事自己迷上的工作了。这些年来,茂县绝大多数羌寨都留下李冀祖的足迹,他收集民谣近四百首,民间故事二百六十多篇,共有好几十万字,都编印成册,成为宝贵的资料。李冀祖征集和创作的羌族民间故事有些已集册成书。
国外有个刊物曾经发表文章说,羌族这个最古老的民族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这话不是事实。居住在岷江河畔的羌人,新中国成立时只有三万多人,现在已发展到十多万人;四川过去有个茂汶羌族自治县,现在有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年改革开放,不仅促使羌族聚居的地区经济日益繁荣,也使他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羌族民间歌舞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演出,有些节目获奖。羌族的民间歌舞和部分历史文物还到国外表演和展出过,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