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奋战 河南旱地农业综合开发见效 生态环境初步改善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奋战
河南旱地农业综合开发见效
生态环境初步改善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据新华社郑州12月2日电 (记者张玉林)河南省政府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协同作战,对旱地农业实施大规模综合开发4年多来,生态环境已初步改善。出现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治理区内今年粮食总产量达105.65亿公斤,比去年净增11.9亿公斤,增长12.7%。
河南省的旱地农业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土地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万亩,占全省总耕地的36.5%。这些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土壤瘠薄,降水偏少,水资源贫乏,以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波幅大,80年代初,部分旱区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1984年省政府根据全国旱地农业工作会议精神,选定豫西伏牛山区的5个县108万亩旱地作为旱地农业综合开发研究区,经过两年的综合开发研究已初见成效,农业总产值增长1.29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元,并从中总结出一套旱地综合开发及农业增产的配套技术措施,为全省旱地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河南省针对旱地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连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活动。每年冬春都出动上百万民工,按照流域、山系的统一规划,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集中连片统一治理,治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几年来共投资1300万元,1亿多工,营造水土保持林362万亩,种草9.6万亩,修梯田110万亩,闸沟淤地2.45万亩,完成各种工程152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200平方公里。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侵蚀程度减轻,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水保墒效果显著。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的嵩县测定,治理前的水蚀模数为3890吨/平方公里,治理后减少为每平方公里1642吨,减轻63.2%;新修筑的农田工程,一次降雨100毫米可全部拦蓄。洛阳市所属各县治理后,每亩平均增产粮食70公斤。
把农民传统经验同现代化农业科技结合起来,推广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增施农家肥,培养地力和地面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在治理区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针对当地降雨分布不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推广了建立土壤水库,深耕改土、中耕镇压、增施农家肥等一整套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等综合技术措施。特别是利用麦糠、秸秆、地膜进行覆盖,对增加地温,减少蒸发,保住口墒,除治杂草,增加农业产量效果尤为明显。全省旱区推广麦糠、麦秸盖田530多万亩,地膜覆盖8万亩,据栾川、嵩县、汝阳、洛宁等县测定,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增产80%。
针对旱区特点,调整作物布局,恢复和扩大红薯、谷子、绿豆、高粱等耐旱作物面积,并按照高低秆作物相结合、喜氮和喜磷作物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双保险”并推广耐旱、耐瘠、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