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今日“把子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今日“把子客”
辛山蝼
去年看电视系列片《河殇》,对它的奇谈怪论很反感,但又被它那“学贯中西”的架势“镇”住了。近读《北京晚报》“河殇百谬”专栏的101篇文章,知道《河殇》那些貌似博学的高论,多属东拉西扯、信口开河。后来又知道《河殇》总撰稿苏晓康是我的同乡——四川人,于是四川城镇街头“把子客”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面前。
何谓“把子客”?得先作名词解释。
四川人把吹牛、说谎、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叫做“扯把子”。喜好“扯把子”的人就被称为“把子客”。四川话的“把子”,可能是从北方话的“把式”变来的。
低级的“把子客”活跃于城镇街头空地(四川叫“坝子”)。他们扯一个圈子,舞几下枪棒,或做个什么表演,然后兜售膏药、补药、打药之类。他们自吹“包医百病”、“药到病除”,似乎能把死人医活。谁要买下,十之七八要上当。四川人把这种“扯把子”的地方称为“扯谎坝”。
另一种“把子客”可没这样低级。他们活跃于茶馆里,“扯把子”的主要目的不是骗钱,而是想捞点精神上的享受。
旧时有这样一批中小地主或破落子弟,他们的财势不足以横行乡里,但也不必种田做工经商,闲着无事,便成天泡在茶馆里。这类茶客中有些人上过几天学,读过几本书,有点浅薄的皮毛知识,但又不足以教书、治学、做正经事,于是在茶馆里当“把子客”。他们摆出学识渊博的架势,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对他们并不懂得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安邦治国,都能讲出一大套来,引得四周茶客和中小学生围着他,尖起耳朵听他讲。“把子客”讲够了,虚荣心得到满足,便自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然后起身离座,在比他更浅薄的人的崇敬、惋惜的目光中,得胜回家。
解放后,旧的那帮“把子客”不再出现于茶馆了,“把子客”却并未绝种。新的“把子客”主要是各色小知识分子,有的就是当年站在茶馆过道里听“扯把子”的中小学生。他们也摆出博学的架势,把一些道听途说得来的半真半假的“知识”卖弄于众。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博取些廉价的崇敬和羡慕,谁会去管他、驳他!
然而,谁要引用“把子客”传播的那些信息和“知识”来写文章、作讲演,多半会闹笑话。  举个例:我曾先后听几位“把子客”讲过,农药六六六之所以叫“六六六”,是因为试验665次都失败了,第666次试验才成功。我对此曾信以为真,后来见到一位农药专家,才知道大谬不然。“六六六”之得名,是因为这种农药的化学分子式(C6H6Cl6)里有三个“6”。我已经觉悟了,还见到几位朋友讲话、写文章大谈“试验666次”,我问他的依据,原来和我一样,也是从“把子客”那里听来的。
读了《北京晚报》“河殇百谬”专栏连载的101篇文章,你说苏晓康像不像“把子客”?
四川的“把子客”只在茶馆里“扯把子”取乐,多数并无坏心思。他们一般都有自知之明,谁要请他们写文章、上电视、作讲演,他们会连连摆手说“上不得正场合”。苏晓康则不然,他一心要使中国全盘西化,因而要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文革”也是从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开始的)。他热昏了头,又找不到什么论据,于是使出“扯把子”的伎俩。苏晓康浅薄而又狂妄,公然登上电视台,向十一亿中国人民“扯把子”。《北京晚报》组织人力一查,苏晓康的“把子客”面目便大白于天下。
近来听说“把子客”已出口国外。苏晓康跑到美国,纠合几个同类,筹办个什么刊物,自任总编辑。我想,那刊物必是旧时四川街头那种“扯谎坝”。
            (原载1990年2月2日《北京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