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友谊之路的开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6-22
第8版(副刊)
专栏:

  友谊之路的开拓
刘德有
1989年3月,有位同志访日归来,从福冈带回一部16毫米的影片,铁盒上的标签写着《路,在开拓——中国科学代表团访日纪录》。我望着这部经年许久的影片,眼前浮现出郭老的伟大形象,同时也想起一位日本友人。
这位友人,便是居住在北九州的外科大夫柏木正一先生。柏木先生是郭老年轻时就读的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的毕业生。托人送来《路,在开拓》这部纪录影片的,正是这位柏木先生。
1955年12月,郭老率领的由冯乃超、翦伯赞、苏步青、茅以升、汪胡桢、冯德培、薛愚、葛庭燧、尹达、熊复等组成的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中日学者在历史考古、数学物理、药学生理、土木工程及教育等各学科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中日两国未恢复邦交的情况下,这项活动为战后的中日关系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然而,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郭老访日,绝非易事。除了邀请单位的日本学术会议会长茅诚司先生、南原繁先生等人做了可贵的努力外,郭老的母校九州大学在西部日本一带也掀起了邀请郭老访日的热潮。柏木正一先生就是在西日本为实现郭老访日四处奔走的一位热心人。柏木先生对中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他和夫人及孩子在中国东北。他参加了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成为军医。工作一年后,携家眷回到日本,在北九州市开了一家外科医院。1954年秋,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时,柏木先生特意赶至大阪,会见了李德全团长和副团长廖承志。在谈话中,廖承志同志建议他邀请中国的医生到日本来看看。柏木先生想,自己的母校九州大学医学部曾经培养过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如今是中国的一位大人物,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如果能把他请来,在九州大学进行讲演,对日中友好来说是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从此以后,他便在九州大学的老师、毕业生及学生们中间展开积极的活动。他为邀请郭老访日倾注了很大的精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燃烧起太阳般的热情”。他几乎每天东奔西走,到处宣传“郭沫若、郭沫若”。
1955年5月16日,柏木先生和《九州大学新闻》分别收到了郭老5月10日给他们写的回信。柏木先生“欣喜雀跃,勇气百倍”,他从信中感到郭老有可能于次年樱花盛开时访问日本。实际上,郭老未能在春天,而是在12月成行的。不消说,那几天,在车站,在欢迎会,在代表团下榻的旅馆,在郭老的恩师中山平次郎博士家中,哪里有郭老出现,哪里就有柏木先生的身影。
时隔35年后的今天,又是柏木先生把记录中日关系史上这一盛举的影片送给中国,使中日人民能重温那愉快和令人难忘的幸福的日日夜夜。
《路,在开拓》这部影片由日本中央文化映画社摄制。它忠实而生动地纪录了郭老一行从12月1日晚到达东京羽田机场,直到12月25日下午乘船离开下关时的主要场面,使观众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尽管当时中日两国关系尚未正常化,但是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影片取名《路,在开拓》,也绝非偶然。当时,日本人民强烈要求同中国恢复邦交,但是日本的执政者却看美国的脸色行事,百般进行阻挠。日本人民深感同中国友好之路要靠自己走出来。他们对鲁迅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产生了强烈共鸣。郭老在新中国成立后才6年就率团到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日本人民把这看作是为开拓通向中日复交之路的极为重要的一步。毫无疑问,“路,在开拓”,正是取鲁迅那句名言的意境。
郭老访日,在日本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影片在介绍郭老时说,“郭先生的头衔很多……尽管他有这样多的头衔,但是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感到更为亲切的也许是他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郭沫若曾毕业于日本的大学,后来他曾亡命日本。”
当我们今天在观看《路,在开拓》时,我们要感谢30多年前促成郭老访日的日本友好人士,感谢曾为摄制这部影片而付出过辛勤劳动的日本朋友,更应当感谢柏木正一先生。正是通过包括他们在内的几代人的努力,中日关系才有了今天,中日友谊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