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太平洋石油计划”——墨西哥发展西部的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3
第7版(国际)
专栏:

太平洋石油计划”
——墨西哥发展西部的战略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墨西哥东临加勒比海(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在漫长的太平洋海岸南端、特万特佩克湾的深处,有一个叫做萨利纳克鲁斯的地方,过去鲜为人知。如今,由于宏伟的“太平洋石油计划”,突然闻名遐迩,成为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
最近,承墨西哥石油公司的盛情安排,记者有机会前往萨利纳克鲁斯,在那儿亲眼看到了“太平洋石油计划”的宏伟部署。
酷热的亚热带骄阳像火一样炙烤着热气腾腾的工地。“多瓦利·海梅”炼油厂是其中的一个。这座占地六百公顷的现代化炼油厂,已经完成的第一阶段工程日加工能力为十七万桶原油。而正在扩建的第二阶段工程还将包括拥有日加工能力十五万桶原油的五座分厂,计划一九九三年全部完工。他们把这一规划称作“石化第二‘火车计划’”。作为太平洋海岸唯一的炼油基地,这里堪称为带动太平洋海岸与西部经济的“火车头”。这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所需要的原油是有保证的。去年十二月,历时三年开通的一条直径四十八英寸、全长二百六十五公里的输油管道,加上早些时候已经竣工的另一条三十英寸输油管道,把萨利纳克鲁斯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的产油基地紧紧联结起来。沿着“多瓦利·海梅”炼油基地,一座又一座的储油工程也在紧张施工。全部竣工后,萨利纳克鲁斯的地面油罐储存能力将增大到七百五十万桶。每座油罐的直径八十五点四米,高达十四点六米。空罐自重一千五百一十六吨,占地六点五公顷。加上每座油罐所需四公顷的设备维修区,十座油罐占地总面积达一百九十五公顷。陪同参观的德尔卡多工程师带领我们钻进了一座即将竣工的油罐里。我意外地发现,里面的空间只有一点五米到二米高度。据介绍,这是顶盖浮动式的储油罐。由于顶盖始终紧贴着罐内的油层,避免了油沫产生的气体蒸发,每个储油罐每年就可以节省二万桶原油,既可以保证储存,还可以避免油体蒸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在浮动顶盖上装置了排灌系统,可以有效地把雨水排灌出去,而不会渗入油罐内。在萨利纳克鲁斯地下盐矿层内还在建设十
二座巨大油库,平均深度在七百五十米以下,长度二百多米,每座可容纳八十三万桶原油。
我们穿过小镇,沿着盘旋的公路上到山巅。顿时,四面来风,豁然开朗,辽阔的太平洋展现在眼前。山坳左侧的海湾里是原有的油轮码头。在这一侧更加开阔的海湾里,两条堤坝伸进蓝色的大海,像两条胳膊把太平洋拢到怀里,中间一字儿摆开有五个泊位的工地,其中最大的泊位设计方案为停靠五点五万吨级的油轮。目前,从加勒比海的坎佩切油田输往日本及远东地区的原油或石油化工产品,都要南下穿过巴拿马运河,然后再走南太平洋航线,到达日本需要五十五天航程,而从萨利纳克鲁斯前往日本可大大缩短航程。由此可见,“太平洋石油计划”的完成,十分有利于向远东出口,对墨西哥争取实现国际贸易多样化将作出重要贡献。
太平洋海岸寄托着墨西哥未来发展的巨大希望与机会。但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加勒比海一侧,太平洋海岸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墨西哥选择了两洋距离最短的特万特佩克地峡,把特万特佩克湾内的萨利纳克鲁斯作为战略重点,制定并实施了“太平洋石油计划”,包括铺设地峡油管、扩大炼油及储存能力、输出能力,在北部卡德纳斯港附近建设一座氨联合企业等等,总投资将达七亿美元。但是,整个“太平洋石油计划”完成后将给墨西哥带来的利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附图片)
萨利纳克鲁斯“多瓦利·海梅”炼油厂第二期工程将使日加工能力增加15万桶。本报记者
郭伟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