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努力启动市场 促进生产适度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努力启动市场 促进生产适度发展
李鹏
《求是》杂志编者按:李鹏同志今年8月2日在全国工业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措施,明确了制定“八五”计划的指导思想,这对于促进生产进一步回升,制定好“八五”计划,使整个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现征得李鹏同志的同意,在本刊全文发表。发表前,李鹏同志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这次全国工业生产工作会议开得很好,也很及时。我想就大家发言中提到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
    第一个问题,关于当前经济形势问题。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说法不尽相同。我看,还是两点论比较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从全国经济形势看,首先,应当肯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今年夏粮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秋粮长势也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逐步回升,1—7月全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3%,8月份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市场销售逐步回升,出口稳步增长,国家现汇结存增加。我国市场上的东西是丰富的,人民生活是安定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有的甚至是严重的。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全国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区还处在相当困难的时期。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平衡的。新疆同志讲,他们还比较困难。相对地讲,新疆的经济不像内地反映得那么快。去年11月,我去新疆的时候,全国的生产速度已经减慢,而新疆仍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疆经济下降滞后,现在回升也滞后。对于全国消费水平下降问题也要做具体分析。可以问问普通老百姓,他们是不是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老百姓大都觉得日子过得还不错,物价稳定,市场商品丰富。在穿、用方面,可能有一些消费推迟了,家用电器买得少了,去年抢购的一些东西还有存货。但是,在食品方面,消费是增加的,副食品供应情况是好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比过去差了。我们还是讲两句话,经济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了,以树立信心;同时,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一些,避免盲目乐观。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第二个问题,关于加强对生产工作的领导问题。
大家要求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工作的领导,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来促进生产回升。这些建议,我很赞成。我们的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强对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强协调与调度,进一步把生产促上去。国务院在3月份已经采取了一些微调措施。在7月份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上,又研究提出了一些微调措施,共有五条,其中主要的有两条:一是适当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二是银行再增加一些贷款指标,用来支持农产品的收购,支持企业的流动资金。这些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国家还要增加一些基本建设资金。增加的资金投向很重要,不能盲目投放,主要应当投向四个方面:一是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本来没有给足的,要补上去。二是停缓建项目。一些项目由于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下来了,该付的钱没有给,造成拖欠,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解决。三是用在技术改造方面,不是所有的改造项目,而是有重点和定向地进行技术改造。我们提高企业的效益,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靠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但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改造也是不行的。因此,要有重点地增加一部分技改资金。四是城市住宅建设。一般城市职工住宅仍然困难,而且全国不平衡,有的城市更困难一些。今年和整个“八五”期间,要花一点钱,多盖一些大众化的职工住宅。关于基建规模,基本上还是维持今年上半年的决定,即今年基本建设规模大体相当于去年基本建设的实物工作量。不过年初时,预计物价指数是上升14%,但上半年物价指数上涨的不多。现在看,全年物价指数控制在7%左右是可以做到的。这样一来,按实物工作量计算增加的基建投资就有限了。所以,请国家计委认真研究一下,仍按原定数额用于增加基建指标,也就是适当增加最终消费。大家讲,措施有了,但没有到位。没有到位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财政上拿不出钱来拨款;银行利率高,企业不愿借,有时还借不到;企业现有的自有资金不多,资金来源还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适当地降低一点贷款利率,各级政府、各级财政也要再挤点钱,搞点贴息,这样才能把基本建设搞得更好一些。
我们搞经济工作,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定性分析,说大体趋势如何如何。比如讲市场疲软,光说需求总量不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定量的分析,要弄清楚需求具体差多少?是哪一方面、哪些产品需求不足,而哪些产品又需求过多?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包括省市一级的,中央、国务院、国家计委的同志,都要学会作定量分析。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通过定量分析提出,如果把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计划按去年的实物量测算,今年生产速度就可以达到5%左右,接近计划目标。有的同志分析,基本建设投资每增加1万元,其中3000元是用于建材,3000元是用于购买机电设备,另外40%转化为消费基金。这个分析大体符合实际。当然还要看是什么基本建设,如搞基础设施,土建比重大一些;搞电站,设备比重大一些;盖房子,建材比重就大一些。总之增加一些基本建设投资,是增加需求的一个出路,但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搞大了,掌握上要从严。
为什么提倡搞企业集团?因为企业集团有许多优势,如技术、生产要素的组合比较合理;可以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减少基本建设投资;可以提高产品的档次;还可以实行专业分工,形成批量生产,因而能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集团还可以把更新改造资金集中起来使用。我国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固定资产比较少,即使提高了折旧率,仅靠企业本身的钱,要想搞一点象样的技术改造也很难。组成企业集团,发挥群体优势,把资金相对地集中起来,就可以用于重点技术改造,逐步地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生产水平和素质。
大家提出,有些调整措施要尽快到位。这个意见是正确的。为什么不能尽快到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这么大,经济措施见效有一定的滞后性。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紧缩,但紧缩了半年,效果并不明显。9个月以后,企业手上的自有资金用得差不多了,潜力不大了,生产增长和基本建设速度才逐渐降下来。紧缩有一个滞后期,恢复也有一个滞后期,措施到位也有一个滞后期。另一方面,有工作上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组织工作作风不扎实,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严重,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各级财政、银行和计划部门都要围绕国务院调整紧缩力度的措施,抓紧落实工作,使各项措施尽快到位并发挥作用。
在这次会议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在维持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在紧缩的力度上作适当的调整,为生产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这个意见我赞成。但是否把紧缩力度比现在放得再大一点,再出台一些价格改革的措施,那就要十分慎重了。国务院就紧缩力度调多少合适这个问题,研究过几次,权衡利弊,觉得调整幅度还是不能太大,因为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例如,物价上涨幅度问题。因为上半年物价上涨幅度很低,低于3%,如果全年达到7%的幅度,下半年调整的幅度就很不小了。这样转到明年,物价指数的尾巴就翘得高了,明年就没有调整的余地。所以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考虑,还是微调比较稳妥。还是五中全会总结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治理整顿也不能急于求成。治理整顿还没有到位,明年还要继续治理整顿,但是主要任务可以有变化,要在压缩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把重点逐步地切切实实地转到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上来。
    第三个问题,关于启动市场问题。
当前工业生产的出路在于启动市场,这个观点是对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都要千方百计去开拓。市场开拓了,就可以把产品卖出去,企业就会活起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市场组织得更好一些,市场容量一定会更大一些。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商品展销会,不但可以促使产销见面,有利于商品的推销,而且有利于了解消费者心理,掌握市场信息,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于长期滞销的商品,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的幅度内削价推销,以避免造成产成品长期积压。
在强调启动市场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必须把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工作的重要位置。现在市场部分商品疲软,当然有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如果机械产品的质量不提高,就是再增加一些基建投资,新的建设项目还是低水平的重复,我们仍然会处在“一放就乱,一乱就紧,一紧就死,一死就放”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是螺旋式上升,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抓住这次调整结构的机会,使我们的经济走出这个圈圈而有所提高,达到一个新的起点。现有市场疲软,并不是全面疲软,好货还是抢手的。大家不是参观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这个合营企业吗?他们生产的显像管就畅销。许多别的产品也是这样,包括服装,款式比较新颖一点、质量比较好点的,也可以卖出去。
下半年组织工业生产的工作,一要狠抓市场;二在指导生产上,必须切实把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消耗放在重要地位。要总结这方面的好经验,作出成效。我国相当部分企业,素质不高,经济效益低。必须下最大的力气,解决好这一问题,使我国经济逐步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在“七五”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投入,建设了大批项目,这些投资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少搞新项目,多搞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和已建项目的潜力,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希望各级政府把注意力引导到这方面来,而不要再离开效益,单纯追求速度,追求项目,单纯依靠外部条件的改善。当然,应当努力改善生产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内部的潜力。企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见到效果。现在各地反映流动资金不足,这个问题要解决好,该补充的要补充。但是,单纯地依靠增加流动资金不是办法。如果没有市场,光增加流动资金,就会造成产成品新的积压。
清理“三角债”工作,要继续进行下去。有的同志说前清后欠。实际上这项工作是有效果的。前一段主要是在一个行业、一个省(区、市)的范围内搞,今后要逐步扩大到全国,进行全国性的清欠。清欠工作要和银行实行托收承付制度结合起来。不能造成拖欠有理、拖欠占便宜这样一种不良的经济秩序。在清欠的同时,要制定出规矩,防止新的拖欠。就银行来说,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对粮食、出口商品采取不加息、不罚息、降低利率、实行差别利率的措施。但是,对于企业有意造成的拖欠,必须采取经济处罚手段,不能让拖欠者占便宜。
最近,经贸部发言人有个谈话,分析我国进出口形势,向世界重申我们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下半年根据需要我们的进口要有所增加。这个话讲得是对的。今年中国顺差有所增加,已经引起国际上重视。但是,我们没有盲目扩大进口的意思,而是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口。钢材已经积压,再进口钢材就没有道理,当然有的短缺品种要进口,但也要根据需要进口。成品油开始出现“憋罐”,铅、铝、生铁等产品也有积压。在当前西方还没有放弃,今后也不会彻底放弃对我们“制裁”的形势下,我们适当增加一些外汇储备是必要的。这对抵制“制裁”,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是有好处的。最近,我们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家都很高兴。国内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是外交工作的基础。外国企业界纷纷来找我们,有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方面的原因,而我们外汇储备增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今后我们借外债,能够争取到优惠贷款一定要争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有理由去争取,但也不能抱很大的希望。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应付还债高峰。有了充分的偿还能力,就可以保持我国的信誉。如果我们有了较多的外汇储备,还可以用自己的外汇建设一些项目。我们手里结存的外汇,要花在刀刃上。中国的需要大得很,有很多项目要建设。在对外贸易方面,我们的方针还是鼓励出口,按照需要进口。
    第四个问题,关于制定“八五”计划的指导思想问题。
国务院最近多次讨论了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问题。准备广泛征求各省市和各部委的意见以后,把“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要点写得更好一些,再提交中央讨论。制定“八五”计划要和十年规划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建设年限往往要超过五年,而且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八五”计划不能仅仅考虑五年的经济问题,还必须考虑“九五”期间乃至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问题。
我们已经多次宣布过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实事求是的,不需要改动。我们的基本奋斗目标仍然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水平,可以解释为较好的生活水平,或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实现这个目标大体上要求今后十年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百分之五点五到六。我们不要追求过高的速度,关键是不断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
“八五”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今后十年以至更长时间里我国经济能否健康、顺利地发展,意义重大。各部门、各地方都要下很大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把这项工作做好。
为了把“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制定好,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必须坚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防止再次出现大的波动。几十年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防止急于求成。“八五”前期,还要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又出现争项目,要投资,大干快上的倾向。如此下去,势必造成建设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经济效益差,产品档次低,重犯急于求成的老毛病。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过去的教训,在“八五”期间和今后十年,坚持稳步前进。所有国家级的重点建设项目,都要纳入计划,不能盲目发展。必须在坚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认真地严格地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协调就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前五年,我们要搞一些能源、交通、通信建设,搞一些农业的基础设施,如化肥和农药。石油化工是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化纤产品要多搞一些,以弥补棉花的不足。一般加工工业基本上不搞新项目,只搞技术改造,利用现有的厂房、人力、物力开发新产品,发展高档次的品种,把现有的生产能力充分地利用起来。要在农业上下功夫,发展粮、棉、油生产。下个十年,假如粮食平均每年能增产50亿公斤,就很不简单了,如能增产80亿公斤,那就更好了。增产粮食没有投入是不行的,要增加投入,增加化肥,兴修水利和改良品种。这个问题一定要成为国家和各省(区、市)工作的重点。工业以技术改造为主,农业以提高单产为重点,这是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这里讲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一是由于现在经济有所好转,加上我们宣布了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中央正在编制“八五”计划,所以有些地方有一种急躁的情绪,怕赶不上这一班车,各省纷纷要求派人到北京来,向国务院、国家计委汇报。我请你们回去带个话,中央和国务院准备召开一个经济工作座谈会。在会议之前,请大家先不要来,让国家计委集中精力编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绝不会因为来早了就把项目列上,不来就列不上。
另一个问题是浦东开发区宣布后,有的省、市坐不住了,纷纷想多吸收一点港台和外国资金。有的认为现有开发区不够了,想搞新开发区;有的以同浦东开发区相配合为由,要搞自己的开发区。我建议,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党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它不仅关系到上海的发展,也关系到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力量把它办好。如果这个地方搞开发区,其他地方也纷纷搞开发区,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事无成,哪个也搞不好。世界上有许多经济学家赞成搞浦东开放和开发,纷纷给我们打招呼、提建议。他们说,你们可别都热起来,不要搞开发区热。他们的意见值得重视。道理很简单,无论搞什么项目,都得花钱;利用外资也决定于有多少内资配合。以独资企业为例,也必须准备好投资环境;企业办起来以后,还有一个提供流动资金的问题。而且,投入产出是有时间性的,搞大项目,时间比较长,税收又是三年免,两年减,开始国家和地方拿不到多少收入。搞地产业,建房子、办旅馆是比较快的,但现在好多地方旅馆已经饱和,没有多少吸引力了。所以从根本上说,搞开发区不可能不花钱。钱从哪里来?地方财政能挤点,恐怕主要还是靠银行。这样一搞,又会再度造成经济过热。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头脑冷静。各地不允许越权搞对外新闻发布会,随便提优惠条件。在今后十年内,大家还是集中力量把现有的开发区搞好。如果哪个地方、哪个项目能吸引外资,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可以在国家有关规定的范围内给予优惠,但不一定搞什么“区”。
吸引外资必须有政策导向,最近国家计委制定了产业政策,规定哪些是应该发展的,哪些是限制发展或根本不应发展的。比如纺织,我们已经有3000多万纱锭生产能力,由于棉花供应不足,相当一部分工厂开工不足。出口又有配额的限制,不管是台商、港澳商,还是外商办的企业,只要厂在中国大陆,出口的产品就要受到国外配额的限制。像这样的项目,我们就不能欢迎。台湾有人要把“夕阳工业”搬到大陆来,我们公开表明,“夕阳工业”我们不欢迎,我们欢迎高技术,欢迎能出口的外向型项目。应该告诉外商,哪些项目是我们欢迎的,哪些项目是我们不欢迎的,说真实话,这也是对他们负责。
在吸引外资中,必须十分珍惜我们的土地资源,不能把土地价格压得很低、圈子划得很大来吸引外资。中国经济稳定,根本问题是农业。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珍惜土地。我们对外商讲,在大陆做地产生意是没有前途的。到大陆来,必须把企业带来,大陆的投资环境好,社会稳定,劳动力便宜,来这里能赚钱。我们决不能以土地,特别是耕地、良田作为吸引外资的条件。否则,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无法向人民交代,向子孙后代交代。
    第五个问题,关于逐步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我们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八五”期间乃至今后十年,仍然要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不仅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要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要稳定和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并通过试点,逐步向利税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过渡。过渡时间的长短和过渡的步骤,是制定“八五”计划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要大力推动企业间的联合,鼓励发展企业集团。
现在国家财政补贴数量很大,几乎占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补贴还要继续执行,但补贴占这样大的比例,财政上是难以为继的,必须逐步减少。财政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适当集中财力,也要照顾地方利益,保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有的同志建议可以在保持地方财政包干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向分税制过渡。这个建议,应该深入加以研究和讨论。
搞地区封锁、保护主义,是不好的。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全国各地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地区封锁恰恰相反,它保护落后,破坏全国统一市场,阻碍技术进步。这样做,国家吃亏,搞封锁的地区最终自己也要吃亏。违犯客观规律的事不应该干。当然这里有一个利益分配问题。要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宏观调控手段,使各地的利益,即原材料产地和加工地区的利益都有所照顾,而不采取保护主义。也许采取联营的办法或原料产地进行粗加工的办法,是解决兼顾双方利益的一个办法,各地可以进行试验。全国各地、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都要建立自己的信誉。要欢迎其他地区的名牌、优质产品进来,拿自己的名牌、拳头产品出去,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把信誉破坏了,在市场紧俏时占点便宜,从长远来说,是要吃大亏的。
    第六个问题,关于企业管理体制问题。
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在政策上是明确的。厂长负责制要按照《企业法》继续贯彻执行,这一点没有争论,党委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具有核心作用也是对的。至于“中心”和“核心”问题,还有些不顺,要把它理顺。我看,当前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企业管理协会写了一个报告,认为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干部任命的问题。就是说,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企业的干部应由党委任命。如果党委不管干部,就看厂长的素质如何了。素质好的厂长,任人唯贤,工厂就管得好;素质不好的,厂长手中有权,任人唯亲,企业就越办越坏。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企业、社会的现状看,党管干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和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一致的。厂长要组织生产,对生产负责,如果工厂的行政领导班子,使厂长感到不顺手,工作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对企业的行政干部采取厂长提名,党委考察,然后集体通过的做法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一个企业一个规矩,需要搞一个统一的规范,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各省(区、市)按照中央已定的原则,在省(区、市)的范围内先搞企业干部任命程序。然后在总结各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再搞一个条例。这样做会更切合实际一些。
    第七个问题,关于企业负担问题。
现在农民负担、企业负担都很重。有些是应该负担的,有些确实是不应该负担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正在调查研究,起草一个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文件。企业负担重的原因,需要具体分析,有些是来自中央部门的,也有不少是来自地方的,有些事是非办不可的,所以要兼顾。在征求意见以后,形成文件,再下发进行整顿。
要下决心逐步改变职工住房、养老、待业、医疗等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做法,提倡由国家、集体、个人合理负担的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继续进行住房制度的改革。要继续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的建设,适当增加职工和居民住房以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要挤出一些资金用到这个方面来。
    第八个问题,农业问题。
今天到会的都是搞工业的,但是大家时刻不能忘记中国是有八亿农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两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治理整顿还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两个丰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去年全年农业基本丰收,今年夏粮丰收。我们还要努力夺取今年秋粮丰收。现在还没有发生大的灾害,只有局部性的灾害。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防旱、防汛要一起抓,在必要时,工业让路,支援农业,是责无旁贷的。大家是搞工业、管生产的,但都要全力以赴支援农业,争取今年农业获得又一个丰收。如果今年秋粮丰收了,粮食进口就可以适当减少,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粮食丰收了,要搞好收购,实行保护价,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有了钱,提高了购买力,用以购置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的疲软也可以好转一些,城市副食品供应也会更好,国家的回旋余地也就大了。所以,抓好农业,争取秋粮丰收,不仅是农业战线的任务,也是工业战线、经济战线和全党的任务。
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下半年的工业生产搞好,不仅要有速度,而且要有效益,结构调整也要有所进展。
         (原载《求是》杂志1990年第20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