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四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
——四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报评论员
历史的经验和近两年丰收的事实证明,没有足够的投入,农业就不可能有稳定丰富的产出。因此,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不仅要深化改革、稳定政策和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还必须多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有关部门曾做过这样的估算,每增加500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大约需要配套增加化肥1500万吨,农机动力3675万千瓦,电100亿千瓦小时,柴油130万吨。没有相应的投入,农业是没有力量跃上新台阶的。80年代初期,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由3000亿公斤增至4000亿公斤,是与前30年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分不开的。其中包括国家治理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威力,包括化肥、农药等农用工业的巨大贡献,也包括亿万农民年复一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存的生产潜力。那一时期建成的许多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效益。
投入规模决定产出规模,这一道理理解容易,落实起来却有种种实际困难。前几年,我国农业投入一直处于低谷,国家、地方对农业的投资有所下降,部分农民也由于种植业比较利益的降低而减少了对土地的投入。这是导致我国农业数年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来,接受以往的教训,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农业的投入也相应有所增加。尤为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各地领导重视,政策明确,组织得力,广大农村又重新出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正在发挥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用劳动投入弥补资金投入的不足。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
我国农业面临着艰巨的增产任务,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落实,应进一步破除传统的投入思想,拓宽思路,树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新投入观念。
过去,人们习惯地把农业投入等同于单一的国家投资。近几年,这种观念虽有所改变,但“靠国家”的思想还未根本扭转。其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农业是完全依靠国家投资的。农业投入应是一个包括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多层次投入的综合体,各担各的责任,各有各的用途。国家主要担负大型骨干工程的建设;地方负责中型的设施;农田建设和小型的配套设施,则主要靠集体和农民的投入。只有上中下各层次都动起来,农业的发展后劲才充足。农民的投入,主要是劳动投入。在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应记取的教训。各地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农民增加劳动积累,治山治水,改善生产条件。同时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科学组织,保证建一项成一项,搞好配套工程,使农民看到投入的实效。只有这样,农民劳动投入的积极性才会长盛不衰。
所谓“多渠道”,就是拓宽资金来源,不仅要用好国家、地方的投资,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和外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积极吸引城市企业联合开发农业。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果,值得各地仿效。
对于农业投入,资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应把投入的范围扩得更宽些,这就是“全方位”投入的含义。除了资金、劳动、物资等“硬件”投入外,还要重视智力等“软件”投入。它们之间,有些可以替代,有些不能替代,像科技和智力的投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资金、劳动、物资的投入就难以充分发挥效益。这一点已被近些年大别山区等地实行“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形成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农业投入格局需要一个过程。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要保证其必要的投入,从长远看,必须有法规的保证。农业投入的多少,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户所负担的责任,必须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积极朝这个方向努力,逐步把农业投入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