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抓生产 上水平 求效益 经济特区形成外向型格局 “七五”期间投资环境改善生产迅速发展外贸大幅增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4
第1版(要闻)
专栏:

  抓生产 上水平 求效益
经济特区形成外向型格局
“七五”期间投资环境改善生产迅速发展外贸大幅增长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张锦胜)举世瞩目的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七五”期间围绕“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率先设立的经济特区都已建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起步较晚的海南经济特区正在为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据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介绍,十年前兴办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倡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行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部署。经过十年来的刻苦努力,特别是自“七五”期间进入“上水平”的第二阶段以后,经济特区建设逐步完善,日臻成熟。
——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重要集纳地区。十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86.85亿元,新开发土地面积近80平方公里,兴建了一批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基本建设中,特区的建设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和利用外资,内联单位的投资约占13%,国家投资拨款的部分不足3%。到1989年底,深圳等四个特区累计建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78个,占全国外商投资项目的26%;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占全国的25.7%。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目前已占深圳、汕头特区工业总产值的63%以上,厦门已接近一半,珠海也达到30%。
——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1989年深圳等四个特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227.17亿元,比建特区之初增长14.6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34.44亿元,增长17.4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4%,增长速度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四个特区现已建成投产的工业企业达3000余家。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从办特区之初的550元增长到3000元左右。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基地。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深圳等五个特区的出口额为55.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特区生产的产品已有60%用于出口,出口商品达800多种,并涌现出近百家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企业。
——广泛开展内联,开始成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些部门在特区兴办的内联企业和办事机构已达5500多家。特区经过这些内联企业和机构,向内地传递国际经济技术信息,帮助内地引进外资项目,进口物资,转移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带动内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
同时,特区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已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