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广拓门路 发挥农村剩余劳力的潜力——五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7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拓门路 发挥农村剩余劳力的潜力
——五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力从业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改革10年间,全国共有数千万农民脱离土地,转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农村剩余劳力的这种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在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同时,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而加快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面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据估算,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力大约有1.3亿,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劳力1000万以上。广开就业门路,逐步解决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消长,而且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务必要有清醒、足够的认识,下大力气把这件大事抓好。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考虑解决目前农村的就业问题。
一是继续做好农业开发的文章。过去,城里缺人,请农民进城,不需要时,让农民回乡。今后,我们应当尽量避免以损害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的简单做法,下功夫把“蓄水池”建设好,增加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容量。就农业本身来讲,一方面要搞好现有耕地的深度开发,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集约经营,努力精耕细作,发展庭院农业、立体农业,在宝贵的耕地上用更多的活劳动来换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要扩大农业的“空间”,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向荒山、荒水、荒滩、荒坡进军,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耕地以外的资源,发展各种种养业,创造更多财富。应当说,对现有耕地以外资源的开发,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这方面的潜力可观,可容纳相当数量的劳力。用劳动积累的办法,科学、合理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各地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治山、整地、修路、建筑水利等基础设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有所改善。
二是要继续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农民不能进城,只能就地转移,乡镇企业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好形式。10多年来,它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据统计,目前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从农业转移出的劳动力总数的80%左右。前几年,尽管在过热的经济大环境影响下,乡镇企业也存在发展速度过猛等问题,但是比起它的巨大功绩,那只是前进中的枝节问题。从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看,乡镇企业属于“朝阳产业”,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因此,千万不可忽视了乡镇企业,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并逐步提高乡镇企业的水平。
三是继续大力鼓励和扶持农民从事第三产业。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千百万农民活跃在流通服务领域,为促进农业生产、繁荣城乡市场作出了贡献。但是,比较起来,农村第三产业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这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说,第三产业是目前农村最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也是今后能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各地应充分认识这方面的潜力,制定相应政策,放手让农民从事各种为农业生产、为乡镇工业和群众生活服务的事业。
总之,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既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城市,盯在大工业上,也不能只盯在有限的耕地上。要广开就业门路,首先要开阔视野和思路,着眼于旧耕作制度的改革,着眼于社会资源的整体开发,着眼于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时,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