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建好基层组织 做好农村工作 泗阳县着力培养村组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建好基层组织 做好农村工作
 泗阳县着力培养村组干部
本报讯江苏省泗阳县委在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注重增强村组干部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奉献意识,不断扩大村组干部先进群体,推动了农村的各项工作。
卢集乡周园村原村委会主任王乃华,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了十几年,为集体事业积劳成疾,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被村民誉为“负重的老牛,村民的知己”。1989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及时表彰了这一先进典型,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主任”的光荣称号,编印了上万册《王乃华先进事迹材料》,发到全县农村各级党组织,组织村组干部学习。去年3月,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又在全县范围内自下而上地评选出21名“王乃华式的好干部”,县委书记、县长亲手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发荣誉证书。县委还组织村组干部撰写论文320篇,畅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迪和引发的思考,探讨并掌握新形势下当好村组干部的规律及具体的方法,从而延伸扩展了典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村组干部中造成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烈的气氛。
穿城乡张陈村党支书张立德,一度因工作难开展而情绪低落,想“撂挑子”,在学习活动中,他自觉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坚定了迎难而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念,带领村民先后创办了砖瓦厂、水泥制品厂,使集体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去年,张陈村人均收入突破了600元。郑楼乡金山村张玉明去年回村担任党支书后,将自己原来承包乡办厂时积攒的10万多元全部拿出来,先后为村里办起了针织厂、排笔厂、粮食加工厂等企业,为300多名剩余劳力找到了致富门路,全村人均收入超过800元。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使整个村组干部队伍威信大增,农村干群关系出现了“头雁甘吃亏,群雁跟着飞”的可喜局面,计划生育、定购粮征购、农田水利等,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了。近两年,全县有96个村分别获得省、市、县“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刘金星 刘碧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