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阅读
  • 0回复

深情的赞歌——听二胡协奏曲《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8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情的赞歌
——听二胡协奏曲《母亲》
乔建中
二胡协奏曲《母亲》(作曲:梁广程、李祥章;演奏:李祥章;指挥:李星;协奏:海政文工团管弦乐队),最近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献给建党70周年的重头节目出现在首都舞台上。
一首作品的成功,贵在富有新意,而新,必须是主题、素材、体裁、语汇之新的整合和融化。《母亲》首先是因为作者在器乐创作中敢于接触这个涵盖广大的主题。尽管,它是古今中外许多名著的咏颂对象,但协奏曲作者却以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独特理解,并采用他们选定的方式去完成艺术创造。他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子弟兵。而人民,既是艺术家也是子弟兵的精神母亲。作者正是从这种双重含义中去开掘他们的乐旨、乐意。作为一名听众,当定音鼓从远处轻轻敲动,当诗情般的乐思透过乐音渐渐展现,当二胡主题轻柔地奏响时,作者所咏唱的“母亲”形象恰好同我的意念遐想重合在一起。
作品采用了奏鸣曲式。这是一种以展现戏剧性感情冲突见长的曲式结构。但在《母亲》中,除了“展开部”有较大幅度的起伏外,整首作品充满了浓重的抒情意味。如歌的旋律似微风拂柳、像小河微波,唱着深情的赞歌。在作者看来,对于母亲的思念、回忆、祝愿,必须以歌唱性为基调。同样,深解二胡艺术内涵的他们更了解这件乐器的特质就是它接近人声的那种甜美的歌唱性。艺术创造的需要和媒体功能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有了这种贯串始终的抒情性格。《母亲》的作者敢于在如此长大的篇幅中以抒情的旋律推动乐思的展开,既与主题吻合,又另辟蹊径。也正是其“新”的所在。
前些年,二胡创作领域曾掀起一股“协奏曲”的热潮,其中有不少佳作。但它们多数以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母亲》不仅在曲式上向西方借鉴,而且还大胆地采用了西方管弦乐队。显然,作者试图在反差很大的西方曲式与中国语汇、西方乐队与中国乐器的“协奏”中,找到使两者由碰撞而融合的新途径。我以为,这种尝试,同样是可贵之举。而且,考虑到二胡的音色、音量、音质、技法特征,作者谨慎地处理了声部使用和音色融合问题。例如,除了合奏,作品较多地使用了弦乐,其次才用木管和圆号,避免过多地成组使用铜管。另外,在弦乐演奏时也尽量让它们靠近中国风格。这样,既符合整体的要求,又突出了独奏乐器,遂解决了二胡与整个乐队的平衡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