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曲壮歌——关于首钢二高炉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1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喜迎国庆 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曲壮歌
  ——关于首钢二高炉的报告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本来,企业对某一主体设备大修改造,是一件例行的、平常的事情。然而,首都钢铁公司新二高炉的竣工投产,却产生了轰动效应:从5月18日剪彩以来的近4个月内,先后有4000多位国内外人士专程前往考察、参观。他们中间有高层领导人,有各地各部门领导,有学者专家,也有外国元首、冶金行家和各国驻北京商社代表……
首钢二高炉大修改造,是拆除原有30层楼高、1.3万吨重的高炉,只保留地下基础,其余全部重建,安装总量达2.5万吨,相当于5000辆5吨卡车的载重量。按冶金部定额匡算,工期至少需要100天。然而,首钢从3月21日停风,到5月15日送风,仅用55天时间,原来1327立方米的老二高炉,就被1726立方米的新二高炉所取代!
1979年底建成投产的老二高炉,就采用了当时国内外先进技术37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二高炉大修改造,又在原有基础上采用了国内外23项具有90年代水平的新技术。
例如,采用首钢独创的矮胖炉型,使高炉在没有增加高度的情况下扩大了有效容积,日产生铁由原来的3000吨增加到5000吨;在已经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1000多个监测点,使冶炼中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可以在首钢制造的麦康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出来;采用当代最新软水冷却新工艺和高性能耐火材料,使高炉寿命在强化冶炼条件下大大延长;我国第一个装备环行吊车的圆形出铁场的建成和干法除尘新技术的采用,不仅使高炉压差发电能力提高30%,节约用水20%,而且使炉前作业环境大为改善……
参观人流中的许多冶金专家,对二高炉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北京科技大学教务长、炼铁专家黄务迪说:我搞了一辈子炼铁,今天终于在自己国家看到了圆形出铁场!日本新日铁公司驻京首席代表说:我们公司也有圆形出铁场,但却没有环行吊车!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海默先生说:首钢二高炉的技术,在世界上是绝对先进的!
衡量高炉生产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高炉利用系数,它表示高炉一立方米有效容积一昼夜产铁的吨数。1990年我国除首钢之外的其他九大钢铁公司,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为1.777,一些发达国家高炉利用系数,大多在2.0—2.3之间徘徊。首钢新二高炉是以矮胖炉型为中心,以利用系数达到3.0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计划投产后15天系数达到2.0,25天系数达到2.5,下半年达到系数3.0。结果呢,据炼铁老专家李马可介绍,在高炉利用系数较高的日本,高炉大修后系数达到2.0的最短时间是一个月。8月28日利用系数已经达到2.885,实现系数3.0的时间可以大大提前。
“兵马未动,设计先行”。首钢设计院30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从1990年8月25日接受任务后,只用了97个日夜,就完成了按常规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6个系统大大小小近万张图纸。有的同志为搜集设计资料,短短十几天中北上唐钢、宣钢,南下武钢,白天听专家讲课,晚上就凑在一起研究、消化到手的资料,甚至坐火车赶路也在议论设计方案。有的同志为了准确求得设计数据,忘却了白天黑夜的概念,有的竟然因为见阳光太少而得了“空调病”——手上、脸上长了一块块红斑。
——“设计”与“设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由图纸变成实物却颇费心血和力气。二高炉新制造的设备和钢结构总量为1.18万吨,其中近5000吨非标准设备全由首钢三大机械公司承担。首钢重型机械公司所属的设备结构厂,背回了高炉围板、压力容器、环形吊车梁三块难啃的“骨头”。为了按时完成这些任务,许多职工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一部分任务需要两个焊工挤在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同时操作,焊接烟雾在箱形梁中又难以排除,致使先后有几十名焊工在工作岗位上晕倒。
在这里,常常是车间领导把工人从箱形梁中强拉出来,不一会儿他们又操起焊枪钻了进去。
——3月21日,服役12年的二高炉停止送风,大修改造工程正式开始。在这方圆100米的地盘上,7000多人展开了多层立体交叉作业。所有参战人员,从大修改造总指挥部的正副指挥,到16个系统的数百名作业队长,到各个班组的普通工人,个个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明白肩负的责任,“确保55天竣工”成了大家的共同意愿,“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成为人们的共同誓言。在这55天时间里,多少人废寝忘食,多少人带病上阵,多少儿女顾不上孝敬双亲,多少年轻母亲含泪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阿姨,多少人为克服新冒出来的难题而绞尽脑汁,多少人为加快工程进度而呕心沥血……正如首钢领导人讲的:可以说参加二高炉会战的每一位职工,都有一段可赞可颂的动人故事!
新建的2号高炉矗立在那里,它向参观者述说着首钢人的事迹,又展示着更深刻的道理。首钢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具体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的样子。
(附图片)
大修改造后的首钢二高炉全景。 杨国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