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坚持团结治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团结治水
本报评论员
一个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热潮正从北到南在祖国大地上蓬勃兴起。亿万军民继夺得团结抗灾的伟大胜利之后,又斗志昂扬地开始谱写团结治水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但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优良传统才真正得到发扬光大。40多年来,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那些跨地区、跨流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是各方团结协作的成果。譬如,50年代治理淮河,上游下游,左岸右岸,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它们在减灾兴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开创水利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必须继续高举团结治水的旗帜。
治水,必先知水。摸透了水的脾气,按照它的客观规律办事,治水才能更加有效。俗话说,水火无情。话虽简单,却道出了水的特殊属性。水患一旦形成,就不分行政区划,广泛为害;反之,科学治理,变害为利,水也能够造福多方。正是这种属性,决定治水必须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同作战的原则,而不能人为割裂、各行其是,更不能以邻为壑、硬堵滥掘。从古至今,实践反复证明,团结治水,则同利同兴;各自为战,则事倍功半。因此,提倡团结治水,不仅是提倡顾全大局,发扬风格,更是提倡遵循规律,尊重科学。
科学的治水观,是统一人们行动的思想基础。而制订科学、统一的总体规划,则是实现团结治水的重要前提。无论流域治理还是区域治理,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涉及的各方又结成了一个多侧面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团结的愿望而缺少科学的规划,上中下游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配合,各方也很难长久地协同作战。治水,是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百年大计,有关部门一定要下大功夫、细功夫,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多种方案反复比较,严格进行论证,切实制订好治理的总体规划。要尽最大努力,科学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地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近期与长远之间等各项关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除害和兴利结合,防汛抗旱两手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水运统筹兼顾。要让涉及各方心中有底,既看清利益也明确责任,分期分区地在统一规划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各自治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治水,往往打的都是大地域的持久战。因而加强领导、加强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在数省、十数省的范围内,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必然要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新矛盾,也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和纠纷。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带头以大局为重,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解决出现的矛盾,同时,还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按照《水法》所赋予的职责承担起经常性、全局性的组织领导和调度协调工作,以及时、公正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促进各方更好地团结合作。目前,我国大江大河流域都设有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集中了大批优秀的水利人才。数十年来,他们兢兢业业,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积累了如何作好领导、协调的经验。今后,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大胆工作,使这些机构真正成为有权威的指挥部,在领导、协调治水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水利,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为加快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