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研究国情 了解国情——“中国国情和7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其经验”学术讨论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研究国情 了解国情
——“中国国情和7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其经验”学术讨论会综述
周溯源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研究国情,了解国情”的号召,中国现代史学会和中共遵义市委于1991年在遵义联合召开了“中国国情和7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其经验”学术讨论会。
这次学术会议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贵州省委、遵义地委、遵义市委的重视与支持。中顾委常委、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肖克发来了贺信。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70年,是中国社会突飞猛进、发生巨大变革的70年。在这70年的巨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起了重要的核心领导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史,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为民族、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
党的7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清醒地认识国情,对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至关重要。对国情分析判断正确,路线就对头,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就前进;反之就要走弯路,受挫折。
对于什么是国情,会上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基本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和国际环境的综合,可划分为七大要素,但核心要素是社会性质。第二种认为国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狭义的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其核心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第三种认为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那些既定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条件。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现实情况三大部分。第四种认为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自然社会、主体心理等主要因素所处的相对稳定态势、本质、特征的综合反映,而不是各种社会现象和主体行为等的简单罗列。第五种认为国情应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影响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要素,但不是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简单堆积。第六种认为国情应是与一定的主体处于认识和实践关系中,由特定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制约着一个国家未来历史进程的政治因素、观念文化和物质基础等要素的有机整体。除了这六种主要的观点外,还有其他一些看法。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研究国情呢?与会代表认为,除了继承发扬过去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如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注意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等以外,还应把握以下一些原则:第一,应把握综合性原则。因为国情研究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大系统,所以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来探讨国情问题,还要组织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第二,应把握动态性原则。构成国情系统的几个基本要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它们的内容及存在方式往往表现出很大差别。不在动态参照系中去认识国情,就看不到国情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主次关系的更迭,以及新要素的产生和旧要素的衰亡,从而又难于使综合性原则得到贯彻。第三,应把握实践导向原则。开展国情研究应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实践需要为导向,据此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与会代表指出,国情研究已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国情学。国情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国情的研究需要长期进行,国情学会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中富有生命力和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但这门学科的真正形成,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