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当代中国的农业》序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当代中国的农业》序言
李先念
1991年5月28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勤劳的中国农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驰名于世的东方传统农业,成为世界农业遗产中宝贵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农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又累遭战乱,农业生产力屡遭破坏,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依然基本上滞留在自然经济阶段,农民生活极度穷困。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农业发展史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年来的努力奋斗,我国农业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已经恢复到旧中国农业最高水平的1952年相比,到199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1.72倍,棉花、油料和猪牛羊肉分别增长2.45倍、2.85倍和6.43倍,糖料、茶叶、烤烟、麻类、水果、水产品等其他重要农副产品也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在同期全国人口增长98.9%的情况下,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副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每人每天从食品摄取的营养素热量已经达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些成就是在我国人口超过世界1/5而耕地仅占世界7%的条件下取得的,更加显得来之不易和意义重大。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业生产出现重大突破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农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长期单一经营的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显著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90年全国的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达到629.8元,比1978年增长3.72倍,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每年增长7.5%。可以说,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其必然引起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仅基本解决了11亿人民温饱阶段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必将在全国向小康目标过渡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新中国农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兼有蓬勃发展和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在50年代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农村成功地实现土地改革和农业恢复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又使农业得以顺利发展,并且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但是,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挫折。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我国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在接踵而至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农业再次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农业持续多年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尽管从1985年开始出现粮棉生产下降和停滞徘徊的情况,但是通过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我国粮食总产量在1990年再度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多数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以及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开拓了新的局面。现在,全国上下一个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正确总结和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今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挫折。从当代中国农业所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并牢固树立这个基本观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都面临严峻的形势,对于这一点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切不可因为一两年或者三五年粮食增产就可以放松农业。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失误,我们一定要避免重复。要始终坚持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建立和优化适合资源特点的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实行科技、教育兴农,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开发,努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发展农用工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利于农业的稳定增长,如期实现农村的小康目标,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当前,要利用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入进行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农村改革面临的迫切问题是,要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健全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引导农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问题越来越突出,要继续进行商品流通体制发展,在发挥国营商业、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经营,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积极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组合形式,培育和造就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货畅其流,并且逐步形成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正常秩序。还要探索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和农产品内部比价,特别是要随着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条不紊地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关系,挖掘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活力,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总之,要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经济体制继续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在《当代中国》丛书中,属于农业范围的有农作物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乡镇企业、农垦事业和农业机械化等卷。《当代中国的农业》是农业的综合卷,反映了农业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全貌。这卷书具有丰富翔实的资料,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蓬勃发展和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农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实事求是地叙述了曾经发生和渡过的困难,深刻地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国当代农业的比较系统的资料。经过作者和有关人员为期七年的大量的艰辛劳动,《当代中国的农业》一书终于问世了。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在今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历史进程中,我愿一切从事和关心中国农业的人们都能从本卷书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