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触动了千万人的心“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讨论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7
第1版(要闻)
专栏:

  触动了千万人的心
“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讨论综述
毕全忠
“贵报开展‘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的讨论,这是非常之举”,“我们学会也开展以‘如何培养和保护祖国花朵’为题的讨论。”江西宜春地区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辉光来信说。
“我惊诧地阅读了夏辉、夏斐、王小川、谢晔被父母折磨致伤致死的报道,气得我晚饭都未吃好。我把几张人民日报拿给我的亲戚看,念给我的邻居听,并开展了讨论。”内蒙古克一河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孔祥惠来信说。
“我们非常支持今天怎样教育孩子的专栏讨论,认为这是一件关系到祖国兴衰的大事,意义重大。我们这里不少人都在议论专栏的文章,有些人不仅争着看,还把专栏的讨论文章剪下来收存,当作教育子女的材料。”安徽砀山县委宣传部祁震广同志来信说。
本报开展的“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的讨论,触动了千万人的心。讨论开展一个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来稿2000多件,现在每天还收到几十件。读者在来信中,有的对摧残子女的行为表示愤慨和谴责,有的对屈死的几位小朋友表示哀痛,还有对这些悲剧事件的冷静思考。讨论激起了千万人的心潮翻动。
在这翻腾的心潮中,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浪涛。少年儿童的家长们首当其冲,自省、困惑,“我也打过孩子……今天究竟怎样教育孩子?”他们问道。各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反应最快,因为讨论的题目正是他们所致力的事业。他们奔走呼号:“救救孩子!”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立即向全省发通知:关注这一讨论。商丘地区8县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开会决定采取措施,并把本报讨论的文章印刷4000份,分发到8县一市的中小学。广大中小学教师翻滚的心潮中,涌动着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爱和对自身工作的反省。最动情的是众多离休、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对孩子被摧残的悲剧痛心,对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焦虑不安。而司法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则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理智的分析。天真的少年儿童们也已关注到正在讨论关于他们的事。胆子大的,写信来呼喊“孩子是打不好的!”有的见如此郑重其事地讨论父母打骂他们的事,惶恐地说:“也要体谅父母的心!”但讨论确实增强了他们在家长面前的“民主意识”。山东海阳县里店乡孙格小学的几位五年级学生“乘机”来信,向家长们提出5点要求:一,不要当着外人面训斥孩子;二,春节期间不要冷落孩子;三,不要冷落孩子的小伙伴;四,不要当别人面喊孩子的小名;五,不要束缚孩子的手脚,要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
这次讨论还有几个特点:一,多数来信来稿的作者,是首次给报纸尤其是给本报来信。他们说,“忍不住了,不吐不快”;二,上海、广州等地的人们经济效益观念极强,一般话题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可是这次讨论中来稿来信也不少;三,新闻界同行们寄来的稿件甚多。他们如此踊跃地参加本报的讨论,以往是不多的。这些都说明这个讨论触动的范围很广。
这次讨论为什么使那么多的人动心、动情、动智?用山东一位读者的话来说,是因为“家家都有孩子,人人都曾经是孩子,孩子既是国之希望与未来,也是家之希望与未来,而今天怎样教育他们,我认为多数人并未解决”。
读者们从各个方面探究“夏辉事件”等悲剧产生的原因,对怎样教育孩子提出各种主张,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归结起来是三大方面: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环境。很多读者的分析相当深刻。
夏辉等小朋友是被父母打死的,家庭教育问题自然就成了读者们讨论的起点与重点。从读者的来稿中可以看出,家长打骂体罚孩子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现在溺爱、娇惯孩子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庭两者都有,交替出现。读者们对这些现象作了各种分析,不少人指出很多家长素质不高,不懂得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些都是普遍的看法。有的读者分析得更为深入,他们认为:不少家长把孩子看作最重要的私人“财产”,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理想,这是“有深刻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的”;“家庭内部缺乏平等、民主的观念”,几千年来“父为子纲”的观念“在不少家庭中仍根深蒂固”,认为这次讨论“触及几千年来家庭教育的根子”。他们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面对着21世纪的来临,“家庭观念、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应该有一个大的变革”。读者们比较一致的主张是多办家长学校之类的活动,提高家长素质。
当我们的讨论专栏刊登了一些谈论家长的责任、家长素质不高、对孩子期望过高的议论时,一些读者便来信、来电话表示不赞成了。“造成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谁逼我们举起棍棒?”他们问道。于是,不少读者谈及了当前升学体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师的优劣,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欠佳,学校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等等,反应越来越强烈。大量教师来稿恳切地检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又涉及教师的地位、生活待遇等问题,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当讨论涉及到学校教育问题时,情况就比较复杂,很少有使人豁然开朗的、切实可行的“良方”可用。
这个讨论一开始,就有读者提到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北京一位读者指出,夏辉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他的书包被一家工厂的门卫没收,“这典型地说明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她指出,“现在我们究竟有多少向孩子们热情地开放的活动场所?多的是‘请勿进入’、‘请勿动手’、‘违者罚款’等禁区”,“而没收孩子的书包,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恐怕是门卫师傅从未想过的。”不少读者指出,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当前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环境的“当务之急”。尽管很多读者谈到这个法,但很少有从法理、法的实施、监督方面分析问题的稿子。可见这些热心的人士对有关法律也知之不多。社会环境问题,总的来说还未很好开展讨论。
讨论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大家都来发表意见,这是令人高兴的事。讨论还需深入,我们期待着读者们写来更多更好的稿件,发表更好的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