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白衣丹心映昆仑——记全军学雷锋先进集体、新疆军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8
第1版(要闻)
专栏:岗位学雷锋 行业树新风

  白衣丹心映昆仑
  ——记全军学雷锋先进集体、新疆军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杨功成邱明全周长明
1962年,伴随着保卫边疆战斗的硝烟,新疆军区某野战医院的一批医护人员,开赴喀喇昆仑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冰山腹地,建起我军海拔最高的风雪高原医疗站。 30年来,一茬又一茬的白衣战士,以雷锋为榜样,顽强拚搏,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傲战昆仑的戍边凯歌。“生命禁区”的救命站
喀喇昆仑是一个充满死亡威胁的冰雪世界。1950年,新疆军区一个连队先遣进入藏北阿里,一年间,就有58人被恶劣的高山气候吞噬了生命。 “履行边防军医神圣职责,保障守防官兵身体健康。”凭着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医疗站从建站那天起,哪里有哨卡,医疗保障线就延伸到哪里;哪里有守卡官兵,哪里就留下医护人员巡诊的足迹。30年间,医疗站派出的急救组和巡诊组达2200多个,总行程22万多公里,救治各类病员23万余人次,使2400多名危重病人恢复了生命的活力。
这天,一名施工中被炸伤的战士送上了手术台。病员病情变化,需要马上输血。医疗站的存血几天前刚用完,怎么办?医护人员互相凝视了一阵,纷纷伸出了自己的胳膊。生命禁区,吃饭走路都喘气。输血,无疑是用自己生命的源流,去鼓动另一个生命的心脏。护士长尹莉丽、护士岳启萍和炊事员任玲等3人的热血,流进了垂危士兵的血管。那位战士获救了,任玲的体质却从此明显下降,好几次晕倒在灶台上。
在做好高原医疗保障的同时,他们对高山病进行了研究和防治。第一任站长王锐祥,带头到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蹲点”,对守卡官兵逐个检查,收集各种数据。原主治军医丁志恒为探索高原发病的规律,骑着骆驼一个哨卡一个哨卡跑,一年内行程上万公里,两峰骆驼累死在雪地里……
奇迹,在雪域冰山迭出。如今,高山脑水肿、肺水肿这两种被称为高原“恶魔”的顽症早已被攻克。1974年以来,医疗站共治疗这两种病的患者700多例,无一失败。他们发现的高原蛋白尿,比美国人在中非高原的同一发现早6年;主编的《高原疾病防治》等三本书,成为高原部队医务人员和边防官兵的必备工具书。他们还先后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成功地施行了胸腔、腹腔和脑颅手术,填补了我国特高海拔地区施行大、中型手术的空白。近几年,医疗站先后单独承担或参与全军高原医学研究攻关课题7项,已有5项成果分别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其中《驻守5000米以上高原部队有关生理与病理系列研究》等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雪域冰山的快乐天使
1989年除夕之夜,医疗站驻地风吹雪飘,忙碌了一天的护士长付清荣刚刚躺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催起。话筒里传出一个怯生生的声音:“我是天文点哨卡,我找护士长。”
“我是护士长,有话请讲。”
对方吱唔了半天,才鼓足勇气说:“这里太寂寞了,我们想家,想妈妈……”听到这里,付清荣鼻子直发酸。她立刻召来5名女兵通过电话与战士拉家常,接着又轮流为战士唱歌。当唱完《十五的月亮》时,话筒里传来了战士们哽咽的抽泣声,女兵们手里的话筒,也早让泪水打湿了。
这些饱尝喀喇昆仑生活滋味的女兵们,最能理解哨卡上的战士。只要能为战士增添一分欢乐,一丝慰藉,她们都乐此不疲。
她们在钻研医护本领的同时,都要学着唱几支歌,跳几段舞,表演几个节目。这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高山缺氧,唱几曲、跳几下就会使人心跳加快、气喘吁吁,体质稍弱一点的,就会因支撑不住当场晕倒。但姑娘们个个都很顽强,不少人晕倒后,吸几口氧气又坚持演出。在神仙湾哨卡演出时,话筒里传出来的一半是歌声,一半是喘气声。可在战士们的心中,这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歌。
为战士服务,姑娘们的心个个都比针尖还要细。每次到哨卡巡诊,除医疗器械外,她们还要带针线包、理发剪、缝纫机等,总要让哨卡官兵穿得干干净净、收拾得利利索索。战士们都说:“一想起医疗站的女兵,即使喝一口冰凉的雪水,灌进肚里也觉得热乎乎的。”
一次,女护士贾云忠奉命护送一名双脚严重冻伤的战士下山治疗。刺骨的寒风,从车缝里钻进来,扎人肌骨。冻伤的战士不停地呻吟、哆嗦。见此情景,贾云忠似乎忘记自己还是个二十未出头的姑娘,解开衣襟,要用温暖保护伤员的冻脚。小伙子感到不好意思,倒是贾云忠坦然相劝:“你的脚再冻下去,很可能截肢。作为护士,要是看着你可能残废而无动于衷,那是失职呀!”一番感人肺腑的话,战士落泪了。献身高原终不悔
喀喇昆仑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暴风雪、泥石流、高原特发病、冻伤、冻残……每到哨卡巡诊一次,他们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经受生死的考验。
一个风雪弥漫的冬日,几名骑着马的医护人员前往哨卡巡诊,在风雪中行进。峡谷中一阵猛烈的狂风卷来,维吾尔族女护士吾尔哈提失踪了。黑雾沉沉,风雪肆虐了一夜,当战友们找到吾尔哈提时,她再也不能睁开眼睛。早已冻僵的手,还紧紧攥着出诊的药箱。那年她才24岁。
那年10月,李勤、李桂芝等3名女护士在军医陈占诗带领下,前往空喀哨卡抢救一位高山昏迷的战士。行至海拔5200米的舒木野营地时,救护车抛锚了,几个人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被困了三天三夜。强烈的高山反应,加上饥寒交迫,三个女护士个个浑身浮肿,大小便失禁;毛皮鞋冻在脚上,脱不下来。为了抗御严寒,陈占诗用手术刀把三位姑娘的毛皮鞋割开,将她们的脚用皮大衣裹住。接着,把几个人的挎包蘸上汽油点燃取暖。当她们被接应到哨卡时,已经不能行走,不能说话。
又一位生命垂危的战士被救活了,而年轻的护士李勤却因严重冻伤而不得不截掉脚趾,留下终身残疾。
护士张丽梅结婚已经3年,一直盼望着能有一个孩子。这个机会与上山执行任务一起来了,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一支施工部队上山筑路,张丽梅随队保障。数百名官兵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顺利度过了高原反应期,可她自己却因劳累躺倒了。回到医疗站一检查,怀孕两个多月的胎儿,由于严重缺氧和过度劳累,已死在腹中。
大自然严酷无情,使高原白衣战士失去了很多。然而,他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他们说,比比牺牲了的战友,比比常年守卡的官兵,我们是幸运者。搞现代化建设,需要“下海”的,也需要“上山”的。为了祖国边防的稳固,为了守防官兵的身体健康,我们心甘情愿一辈子扎根雪山,献身高原。
助理医师沈开金1986年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喀喇昆仑边防。那里的险恶,他早有所闻。当时他向分部干部科长苦苦哀求:“把我搁在哪都行,千万别让上昆仑山,我受不了那份罪呀!”军令如山,沈开金还是上了神仙湾哨卡代职锻炼。在哨卡,他目睹高山疾病给官兵带来的苦痛,也分享过救治危重病人的成功喜悦。从这时起,他才切身感受到边防军医的价值和作用。沈开金结束了一年的代职锻炼,面临正式分配。当组织上征求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请把我分到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和技能,献给昆仑山,献给戍边的战友!”
在医疗站,沈开金拚命地工作,先后几十次带队到一线哨卡巡诊和救治危重病人。1991年6月,他和医疗站一位护士喜结良缘。夫妻俩都表示,要把自己当做一块砖,牢牢地筑在雪山长城上。
李忠计,1964年入伍的“老高原”,在喀喇昆仑和阿里高原战斗了整整20年。他救治了无以数计的官兵,自己却染上了肺结核,病退回到陕西老家。4年后,他抱病将大女儿亚玲送到昆仑山脚下当兵。临走时,叮嘱医院领导一定要安排亚玲到医疗站工作。 1991年8月,李忠计病情严重恶化。临终前,他把妻儿和4名亲属叫到床头,立下3条遗嘱:
1、我在边防工作几十年,虽然垮了身体,苦了妻儿,但无悔无憾。
2、我病逝后,家里一定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3、儿子李新疆已长大成人。请求部队领导批准他到昆仑山当兵。这是我唯一的心愿。
6个鲜红的手印,印在这份饱含深情的遗嘱上。李忠计怀着对献身风雪边防的慰藉,含笑告别了人生。
组织上最理解高原老兵。李忠计病故后,部队很快为李新疆办理了入伍手续。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又增添了一名继承父辈伟业、立志献身雪山边防的“白衣战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