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阅读
  • 0回复

热流,向八方蔓延——记苏宁事迹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4
第1版(要闻)
专栏:

  热流,向八方蔓延
——记苏宁事迹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武培真赵东明王和平
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少数人对当今提倡学雷锋、学苏宁不以为然,然而,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崇尚英雄模范,颂扬爱国奉献,呼唤雷锋、焦裕禄,争做新时代有出息的建设者,仍是亿万人民头脑中的主旋律。
你看,自从1991年6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之后,苏宁的事迹在神州大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中引起强烈反响。近一两年,讲苏宁故事、学苏宁精神、做苏宁式人物的活动从苏宁生前所在部队,从哈尔滨,像一股强大的热流,向四面八方,向社会各界,到处蔓延。
一、军营里沸腾了
滴水成冰,寒风刺骨。此时,苏宁生前所在的某集团军官兵从实战出发,连续十个昼夜强行军,越过松嫩平原,跨过大江大河,翻过崇山峻岭,上千台车、炮组成的滚滚铁流,向着预定的地区挺进。在长达半个多月的训练中,万人部队在凛冽的寒风中,吃在野外,住在野外,将军和士兵一道钻进地下“猫耳洞”。构筑工事时,官兵们在无遮无拦的旷野上顶着六七级刺骨的寒风昼夜突击。整个演练围绕摩托化部队走、打、吃、住、藏、联、管、供、救、修方面进行了近500项试验,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战斗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国防要强大,就要搞现代化。苏宁那种“把所从事的工作变成研究领域”的强烈使命感,极大地影响着官兵。苏宁生前研制的冬夏两用帐篷,还有待完善。原炮团团长林永常马上组织人员,拿出了“加色、防风”的解决方法。沈阳军区领导已拨款十几万元进行试生产。苏宁生前研制的“火炮初速测试仪”还有些后期试验工作,军地双方正在抓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以来,这个集团军研制28种器材1390余件。
苏宁高尚的思想情操使青年官兵的心灵受到震撼。战士小赵从沈阳入伍,常说:“吃好、玩好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他经常进饭馆、商场,入伍一年多就花掉3000余元。钱光了,他索性跑回家里要钱。军纪无情,他受到了行政严重警告处分。他在震惊之余,悄悄来到参谋长苏宁生前住过的那间9平方米小屋,看着苏宁那简朴生活……他掉泪了,深刻检讨自己,还写了体会文章《心灵震颤》,下决心戒掉了烟酒。小赵开始变了!
苏宁生前所在部队,发扬苏宁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品德,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显示了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哈依煤气工程是号称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国家重点煤气工程。这支部队承担了160公里输气管道的挖掘任务。
黑龙江省宾县宾西镇境内,官兵们要通过一个宽10米的河床地带,开掘到一米六七深度时,他们愣住了:下面是稀粥似的泥沙,用棍子探一下,中间深达两米多,用锹端两下,没等端上来就洒光了。他们就用水桶往上提。可泥沙都从上游往下淤。为让清理的速度超过淤积的速度,于是就展开了一场人力与自然力的对抗赛。北风劲吹,雨雪交加,只穿着短裤的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苦战一天,总算清理了1米多深。第二天上工一瞧,又淤了80多厘米!怎么办?扩大上口宽度,从两米六扩到4米;不行,再扩!最后竟然扩大到10米!等于挖了个10米见方的深塘,仅仅这10平方米,战士们整整奋战了1个月!
400多个日日夜夜,官兵们硬是用双手、铁锹,劈高山、穿河流,凿铁岩,斗流沙,战沼泽,克服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在英雄苏宁曾流下汗水的地方,终于使这条输气管道贯通。
可以说,苏宁精神已经在官兵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们以在苏宁生前所在部队当过兵而自豪。这两年老兵退伍时,他们集体来到苏宁展览馆宣誓告别,然后自发地来到英雄献身的地方,铺下洁白的手绢,捧上一把烈士鲜血浸染过的泥土带回家乡,把英雄的精神播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二、学生们说:“找到了真正的榜样”
苏宁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一出现,在哈尔滨少年儿童中就引起反响。
新阳路小学的孩子们,把妈妈给的零花钱一分一毛地捐献出来。六七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冒着酷暑,倒3次车,花4个多小时,将1000多元钱送到部队:“为苏宁叔叔建个纪念馆”!
第七职业中学、东风小学、公滨小学、轴承厂子弟一中、哈师大附中、培红小学、花园小学……作出“向苏宁同志学习、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决定。香坊区公滨路小学把曾和苏宁常接触的一个中队,命名为“苏宁中队”……
小学校开展了“讲一个苏宁的故事,唱一首苏宁写的歌曲,写一首歌颂英雄的诗歌,改正自己一个缺点”的活动,孩子们的一个个缺点渐渐地改掉了。过去搞一次“野游”需要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吃喝”,可现在要学习苏宁叔叔勤俭节约,吃多少带多少,果皮和包装纸装起来扔进垃圾箱。他们当中,有的拾金不昧,把拾到的80元钱送给失主,还不告诉老师;有的坚持为民警叔叔送一杯开水。道外区有7个小孩不顾危险,手拉着手把落水儿童救上来……
孩子们崇尚英雄,更自觉地学习英雄。香坊区公滨小学的几个学生,看到有一个废弃后没贴上标志的邮筒经常有人投信。怎么办?天真善良的孩子想出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办法:坚持天天轮班去站岗,引导人们不要投错信。附近,退休的李老师感动了,写一封感谢信送到学校。老师们终于找到了做好事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做好事不报告。孩子们说:“苏宁叔叔做了那么多好事也没宣传自己,我们为什么非要到老师面前卖好呢?”
如果说,小学生学习苏宁主要的是出于对英雄的朴素感情,那么,大学生对英雄的学习则是理智思考后冷静的选择。
苏宁事迹报告团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整个报告近两个小时,会场气氛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这掌声,是心灵的声音。
整个校园震动了。学校连夜翻印《人民日报》登载苏宁事迹的长篇通讯1.2万份,师生人手一张。几天内,同学们自愿组成60多个学苏宁小组。苏宁未完成的20来个论文课题,同学们分头承担了。率先向全国发出学苏宁倡议的891071班的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所有同学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统考。
两年来,苏宁精神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一种精神力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辽宁的400多名大学生自费赶到哈尔滨,参观苏宁展览馆。东北林业大学1107名91届的毕业生表示:“向苏宁学习,听从祖国挑选!”其中72名同学请求到西藏、新疆、大兴安岭工作,请求到部队接过苏宁的枪。哈工大91届毕业生、金属材料工艺系的戚绍峰,是一名共产党员,主动要求到山沟里的航天基地。他说:“我是党员,学苏宁就要用行动带头,英雄把生命和鲜血献给国防事业,党培养我成才,我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生们感动,教师们也感动。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王树国是留法归国的,他放弃在国外读博士的机会回来为祖国服务。听了苏宁事迹后他十分感慨:“苏宁身上有一股‘气’。人要有志气,民族要有气节。有些外国人瞧不起我们,关键我们自己要争这口气。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首要一条是像苏宁那样爱国家和讲奉献。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才干!”
哈工大召开了“苏宁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15篇。当我们置身这个会场,听着讲坛上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宣读自己的论文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一个解放军的基层军官,会引起这所名牌大学知识分子的兴趣吗?
哈工大校长杨士勤教授和其他人一样,走到讲坛激奋不已地说:
“我们今天研究苏宁的军事学术理论,有助于理解英雄的伟大行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绝对出不了苏宁这样的英雄。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不计名利、地位,靠着社会主义觉悟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顽强奋斗,这种人生价值观,很值得同学们学习,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
三、人们把苏宁当作一面旗帜
有一题词,称苏宁是“一颗永恒的星,一团不熄的火。他将火种播入亿万人们心中”。这说法十分真切。
苏宁献身以来,黑龙江省委发出了学习苏宁的号召,哈尔滨市成立了学习苏宁指导委员会。全市百万青少年和1万多团支部掀起“学苏宁,争做新一代创业人”的热潮。电影机厂27岁的青工刘洪志,钻技术、帮他人,一年创产值效益折合工时,提前跨入21世纪。哈尔滨轴承厂以学苏宁为主线,开展理想道德教育和岗位练兵活动,研制新产品由每年上百种发展到150种,荣获国家颁发的新产品金杯奖。
学现代知识,做苏宁式工人,在大庆市蔚然成风。全市25万青年工人参加“岗位学苏宁、本职创一流”活动,半数青工自觉参加各类文化科技小组。铁人王进喜曾当第一任队长的1205钻井队,不仅继承了老队长艰苦创业的好传统,而且以苏宁为榜样,加班加点学文化攻技术,半年中搞革新、提建议400多项,变凭经验打井为靠科学打井,使钻井设备搬迁由两小时缩短为半小时,钻井周期平均每口缩短20小时,4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而1202钻井队19位工人为使井队早日走向国际市场,主动学外语。他们说:“苏宁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决不能落在时代的后边。”
北方航空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把学苏宁与改善服务紧密结合,在职工中树立“旅客就是上帝”的思想。途中因故停机过夜,首先把旅客安排在宾馆,而机务、乘务人员,则往往住候机室或睡在机舱内。
哈尔滨地下商业街,聚集着几千家商业个体户。几年前,相当多营业户视钱如命,“货出手钱到手”便不再负责任。1991年6月份商业街管理处组织各户听广播、读报纸,开展如何学苏宁的讨论,大家认识到:“作为个体商业户,不能只追求赢利,必须为社会文明尽义务”。从此,普遍实行信誉卡,顾客如觉得所购商品质量差或款式不当,凭信誉卡可来退换。
苏宁是榜样,是镜子。许许多多的人向苏宁看齐而助人为乐。还有不少人用苏宁的精神境界,对照自身的为人、心态,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哈尔滨一家个体消音器厂姜厂长,经营近10年,在市场竞争中,渐渐变得不关心别人、不关心世事。苏宁把赤诚的爱心献给人民献给社会的品格,使之震颤。他深刻反省,重新认识到自己离不开社会,也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宁牺牲一周年那天,老姜拿出两千多元做了一面60平方米的金丝绒特大锦旗,上书“学苏宁精神,走苏宁道路”10个大字,献给苏宁展览馆,还制作500个马扎,赠给苏宁生前所在炮团。
苏宁为干部们公正廉洁造福社会提供了可贵的精神食粮。1991年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参观苏宁事迹展览后,群情激昂,院领导当即作出决定,号召大家“要做苏宁式的好法官”,随即带领全市10个初级法院开展做“群众满意法官”活动。
四、苏宁精神成为军民团结的“桥梁”
当年,苏宁被称为沟通军民关系的“红娘”。而今,苏宁不在了,但其精神,广大官兵念念不忘,发扬光大,为新时期军民团结架起了一座座更加宽阔的“桥梁”。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被当成部队的重要任务。他们与地方企业广结“对子”,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共商改革大计。连续亏损11年的哈尔滨钢丝绳厂,在驻军帮助下,开发新产品,扭亏转盈,成为全省先进企业。营房周围的农村,都被列为爱民兴农的目标。王岗镇兴隆村,曾经长期靠贷款过日子。省军区干休所帮他们出点子,定规划,引进科技,改善经营,只开发地膜黄瓜一项,一年便多收入2000多万元。
驻哈部队以苏宁为榜样建设“第二故乡”。哈尔滨有条散发臭气贯穿全市的马家沟河。市政府下决心治理,劳力缺乏。听到此讯,驻哈某集团军“苏宁生前所在团”、“渡江第一团”和“老虎团”等3100名官兵顶着炎炎烈日,前往救急,半个月完成3.5公里的工程。
学苏宁,爱人民,这已成为官兵们自觉的行动。1991年8月,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连降暴雨,洪水汹涌,危急万分。某师5000多名官兵,不顾200多指战员家中被淹,奔赴最危险的江段。40多公里的堤岸上,扛草袋,堵漏洞,遭雨淋,挨蚊咬,有人晕倒,有人呕吐发烧,但无一人退缩。“发扬苏宁精神,保卫第二故乡,誓与江堤共存亡”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心声。一位小战士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是苏宁团的战士,有我们在,怎么能让江水冲过去呢!怎么能给老参谋长抹黑呢!”
人们从苏宁身上,感到人民子弟兵可亲、可靠、可敬,更激起拥军优属的热情。一些职业高中生学剪裁、学烹调,技术良好,本想毕业后个体开业赚大钱的,改变初衷(有的退回父母办好的营业执照),报名参军服役,决心像苏宁那样把青春献给国防建设。
作为“全国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先进单位”的哈尔滨市,拥军优属工作向全方位推进。市委书记田凤山,一年中有十多次深入区街和部队安排双拥工作,看望广大官兵。分管双拥工作的副市长岳玉泉,每当老兵复员,他都要深入连队和战士吃顿饭,送他们上车,感谢他们对第二故乡的贡献。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各区县各部门两年来,帮助部队开设40多个专业,送课本10万多册,选派大批教师、工程师、厨师授课。还抽调两千名技术骨干帮部队修建300多项设施,开发20多个科研项目,帮部队进行了130多个技术装备的改造。和兴街道办事处得知苏宁生前所在团营房道路失修,集资近20万元,帮助修了一条柏油路。
哈尔滨市太平区69岁的军属张玲兰,儿子在外省服役。她看到守桥战士,心想,他们远离家乡,像自己儿子一样,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在“爱苏宁关心的事业,做让苏宁放心的老人”这一心情启动下,她串联另5个儿子在外当兵的军属老妈妈,一起到守桥部队认“儿子”。6位战士一个个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妈妈”,从此互相关怀,与亲母子无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