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阅读
  • 0回复

汗水智慧铸精神——记太钢老工人、全国劳模李双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29
第1版(要闻)
专栏:

  汗水智慧铸精神
——记太钢老工人、全国劳模李双良
王艾生安洋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能否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无疑是一种内在人格的考验。太原钢铁公司老工人李双良的感人之处正在于此。
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授予的人类治理环境“全球500佳”,一串串荣誉涌向李双良。但挂在李双良嘴边的,却常常是别人的名字,别人的事迹。
最近,太钢筹办“李双良治理渣山10周年庆祝大会”,准备为李双良立碑、塑像、颁奖。李双良急忙找上门说:“治渣的成绩,是渣场全体职工的心血,不能丢掉他们。”他的意见得以采纳。
李双良,仍是那个朴实、耿直的李双良,只是头上银发稀少了,脸庞的皱纹密厚了。
李双良,已不仅仅是李双良。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太钢时曾对他说:你的这种精神正是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勤俭持家、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民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体现了我们工人阶级的品质。我们都要向你学习,我建议全总推广这种精神。全国青年工人都学到你的这种品德和精神,我们的事业就攻无不克!
已在举行的“李双良精神理论研讨会”,正把这种精神加以展开、拓宽。
李双良,汗水和智慧铸成的精神。
物质有度,精神无价。
其实李双良极简单。
1949年他到解放军刚接管的太钢上班时还是个文盲。当时,每日1.5公斤金黄的小米使这位穷怕了的汉子说出“共产党让咱吃饱了饭,为共产党咱啥都能贴上”。凭着这种最朴素的感情,他在那极普通的爆破岗位上攻克了一道道难关。50年代他成为冶金系统人人皆知的“爆破大王”,其间,先后8次被评为省、市、冶金部劳模,并加入了梦寐以求的共产党。80年代,他创造的“钢锭一雷多管爆破”、“梅花状爆破”新技术,被冶金部推广。每次,李双良都说“没啥,一个是吃点苦,一个是多钻研”。
然而,李双良又极不简单。
这种不简单的起点是他1982年退休后。“身上有绝活,好事不用磨”。有人出月薪1000元请他去海南炸山填海,他含笑拒绝了。面对他早已选定的理想,诱人的金钱黯然无色。
他的理想就是治理积在太钢南门外的工业垃圾堆——渣场。准确地说,那是一座从阎锡山时期就形成的占地2.3平方公里、高达20余米的渣山。排渣的火车头由一个加到两个,还常常喘着气爬不动。排渣不利,轻则影响十几座高炉冶炼,重则危及高炉平炉停产。更为严重的是,这座渣山,已越来越成为太原市的一个环境污染源。多少年来,太钢曾作过多次努力,但由于工程量浩大,一直未能治本。浑身仍有使不完劲的李双良,决定把余生用来治理这座人见人愁的渣山。这决不仅仅是一种魄力。
1983年春节,一份《关于承包治理渣场的报告》,由李双良送到了太钢决策层。惊喜之余有人问“需要多少投资?”双良异常平静,“钱不要,废渣里边有的是,只给个治渣权就行”。这位耿直的老钢铁工人只提了两个要求,“如果发生‘8分钱邮票’扰人的事,领导上主持公道作个主。购置些设备不必一层一层的批,太费事。”领导们高兴得合不拢口。
80多名退休工人陆续找到双良请战,当年5月李双良领着大伙开始了当代愚公移山的艰辛历程。
李双良一点儿都不含糊,心里那本帐一清二楚。1982年他和儿子虎森整整忙了一个冬天,用皮尺将渣山量了个遍,脚虽然被钢渣划破了,手虽然冻裂了,但脑子里却多了一串诱人的数字:渣山里大约有1840万吨废渣可以开采,有36万吨废钢铁能回收,按当时每吨200元的市场价算,会增收7000万元。据此他立下了“挖渣入手,以渣养渣,综合利用,7年搬掉渣山”的军令状。然而,他比谁都明白,这是需要用汗水和智慧共同铸成的事业。
——把废渣利用的好处讲了一遍又一遍,倒渣的地方有了,东山上一条深沟,填满渣,再垫上黄土,废沟能变113亩好地。
——把可能赚回的效益说了一条又一条,一支赊下的浩浩荡荡的多车种的运渣大军开来了,当月,运渣8万吨,回收废钢铁4000吨,收入47万元,盈利11万元。
——把废渣在建筑上的功能分析了个透,好多建筑工地纷纷用废渣用作回填料,一年处理掉70多万吨渣,节约运费60多万元。
——铲车装车费用大、效率低,一次偶然的发现启发了李双良,他与同伴一起设计,焊造了4个大漏斗,使用后,效率提高9倍,每年节约装车费36万元。
——为了不让任何一块废铁漏网,他们自制了4台磁选机,在已过滤过的废渣里,回收碎块钢铁6000多吨,增收90多万元。自制了手携式磁选捧,连粉末铁屑都不放过。
10年过去了,除钢铁外,渣场回收耐火砖3878吨,镁砖12332吨,电极805吨,加热炉渣9196吨,回收价值竟达1018.81万元。这些使李双良和他的同伴们既欣慰又心痛。巨大的渣山已搬走,好多转化为商品。
搬渣山艰难,用渣山更难。被树为劳模和榜样的李双良,时刻把渣场往市场上靠。造几个小化铁炉,把零碎粉末废铁直接转化为铁条子,每年能炼铁4000吨,放到市场,40多万回来了。1989年市场上不锈钢紧缺,渣场立即请人安装了不锈钢光谱仪,拣出不锈钢渣8179吨,成了众人抢的宝。李双良随身带着各种渣样,一个劲地往太原工大教授堆里跑,拜师傅,求计谋。他获知不同的渣能做不同的建筑材料后,激动万分。紧接着,用废钢渣制成的多方形水泥砖在渣场问世了。水泥厂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年产10万吨钢渣水泥,同时渣场还能为省内7个矿棉厂提供产品原料。
昔日灰尘弥漫的渣场,在李双良们的手中成了变废为宝、招财进宝的宝地。
眼下,在渣山腾出的空地里,出现了22栋职工宿舍楼,新建了2所学校,还诞生了一个能安置几百名残疾人的福利工厂。
清波荡漾的鱼池,涓涓而流的喷泉,曲直相径的长廊,典雅别致的凉亭,郁郁葱葱的树木,香气袭人的花草,是渣场还是公园:很难说清。李双良的理论意味深长,“环境就是财,环境能生财”。(附图片)
李双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