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风物长宜放眼量——欣聆《中国现代京剧大全》漫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25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物长宜放眼量
——欣聆《中国现代京剧大全》漫笔
王蕴明
几案上堆放着厚厚的一摞录音盒带,耳边聆听着收录机中播出的“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打虎上山”等亲切、激越、飞扬的现代京剧音乐唱腔,不禁思绪万千。
人们记忆犹新,在我国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七十年代,在荒芜的文苑中,京剧现代戏“一花独放”。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春色满园,而京剧现代戏却“门前冷落车马稀”。是也,非也?戏剧界为此曾有过一阵子的争论。诚然,京剧现代戏在六七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确也受到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但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成功的艺术创造,他们在京剧艺术的革新发展中立下了历史性的功绩。
现代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位置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戏曲的最早雏形从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到南北朝时期的《兰陵王入阵曲》、《踏摇娘》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标志着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南戏,最早的剧目《王魁负桂英》等或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假托前人故事而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元杂剧的《窦娥冤》、明传奇的《鸣凤记》、《清忠谱》等,都是直接反映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的。至于清末地方戏与京戏的兴起,直接取材于劳动人民、反映他们喜怒哀乐的剧目就更多。京剧大师梅兰芳当年也编演过“时装新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地方都曾编演过戏曲(包括京剧)现代戏。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若长期脱离生活,必将走向衰微。
毋庸讳言,一些古老剧种如昆、川、梆等,编演现代戏困难较大,即便是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的京剧现代戏,目前也还仍处于试验性的阶段。其根本的课题是要恰当地处理戏曲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既要革新发展,表现现实生活,又要保持本剧种的基本艺术特点,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观众的审美需求。目前,京剧现代戏之所以被观众冷落,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没有拿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进行新的艺术创造,没有创作出感应时代脉搏、表达人民心声、愿望、情感、适应人民审美趋向的优秀剧目来。而这,不论是京剧艺术的自身发展抑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所需,都是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历史职责。
正是基于此,我对于摆在面前的由冯赣勇同志编辑、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现代京剧大全》,就尤为看重,在当前京剧现代戏受冷落的社会氛围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的领导与同志们不计名利,投资数十万元,耗时经年,将《白毛女》、《黛诺》、《洪湖赤卫队》、《八一风暴》、《节振国》、《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赵一曼》等经过三十余年实践检验的二十余出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唱腔制成三十余盒录音带,其中大部分唱段还录制成伴奏带,并在乐队编制上作了适当的扩充与调整,比原作的音响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感。这种精神与作法是十分可贵的。据悉此项工作还在继续,不久将又有一批现代戏剧目面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