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6阅读
  • 0回复

苏州跃起六只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5
第1版(要闻)
专栏:

  苏州跃起六只虎
本报记者杨振武孙健
苏州跃起六只“虎”。
“六虎”闹苏州,为秀丽的江南水乡陡添几分生机、几分豪放,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这六只“虎”,就是苏州所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六县市个个榜上有名,虎气勃勃。
1992年,苏州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59.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28.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75.3%,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稳居第5位。
“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中心’不放松。”市委书记王敏生回顾苏州经济发展的历程,深有感触地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苏州经济要实现大跳跃,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善抓机遇,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六虎’争雄,难得的是精神。”
能快则快,能翻则翻,要让老虎不打盹,关键在于——
造成竞争态势
苏州素享“人间天堂”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又以经济快速发展而闻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如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然而,苏州也有过“走麦城”的经历。那是1989年,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的骤然变化,苏州的经济严重受挫,出现负增长。一时,人心浮动,众说纷纭。
“重要的是让苏州从精神上先振作起来。”新上任的市委书记王敏生认为,只要把干部群众的情绪理顺了,劲鼓起来,已经驶入“快车道”的苏州,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
典型引路,外学内赛。苏州市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大胆决策,连走几步“高棋”:
——1990年提出“稳中求进”。全市开展“南学盛泽、北学杨舍、厂学东吴”活动,一把炭火温暖人心,经济有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1991年提出“乘势而上”。“五杯”竞赛,鼓起六县市奋勇争先的风帆。这一年,虽然洪灾为全市造成近30亿元的损失,结果是,农业大丰收,工业大发展;
——1992年推出“张家港精神”,为六县市竞争的烈焰再加一把干柴。自此,苏州沸腾了。
所谓张家港精神,就16个字:“团结拚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是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总结的“市魂”,也是他推动工作的“开山斧”。靠这种精神,他们以惊人的魄力建港口、修公路、办保税区、抓城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张家港的跳跃式发展令人刮目相看,秦振华却不满足,又发出咄咄逼人的挑战:“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行行争第一。”
一虎呼啸,群虎出山。张家港的挑战,不但使常熟、吴江和昆山感到了紧迫,连吴县和太仓也坐不住了。苏州大地,变成了“六虎”争雄的角逐场。
“我们吴县与张家港同顶一片天,同样面临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同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为什么人家敢提‘三超一争’,我们就不敢讲?”吴县人从精神状态找原因,鼓舞士气。
六县市中,常熟是“大哥”,压力也最大。市委书记江浩透露:“张家港要超我们,我们也没有睡大觉。”他们瞄准“华夏第一县”无锡,暗中加油,全速前进,继续当好“排头兵”。
吴江以外向型经济出名,外贸收购额在江苏“十连冠”。面对张家港的挑战,市委书记沈荣法毫不示弱:“外贸再上新台阶,争取拿下第二个‘十连冠’!”
太仓和昆山是邻县,过去基础差不多,后来昆山自费搞开发区一举翻身,经济发展超过太仓。太仓不甘落后,视昆山为对手,紧紧“咬”住昆山不放,奋起直追。昆山呢,自然也不肯甘拜下风,发展的脚步更急、更快。
你追我赶,能快则快,能翻则翻。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场景啊!虽然“第一”只有一个,但重要的是参与,有竞争的态势才有经济的腾飞。
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莫愁前路不辉煌,拓宽思路——
机遇就在眼前
改革开放,给每个中国人带来了机遇。苏州人的高明,就在于善抓机遇,用好机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苏州的各级干部在机遇问题上有共识。他们都认为,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上海浦东开发、长江沿江重点开发,是苏州经济上新台阶的三大机遇。
机遇难得。苏州的六县市紧紧抓住机遇不放,各念各的“发展经”,各打各的优势仗,把一池春水搅得波澜起伏。
竞争,就不能只是瞄着别人,重要的还在于认识自己。吴县拥抱着太湖,过去害怕水患,视作“包袱”。现在用新的视角看太湖,恍然大悟:太湖72峰,吴县独占58峰,这样的美景美色,何不开发利用?于是,上下一齐动手,路修了,桥在架,机场开通了,经国务院批准,一个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全面建设启动,“包袱”变成了财富。
“金娃娃就在跟前,关键是慧眼识宝。”持吴县县委书记于福南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濒临长江的常熟市,过去吟诵“大江东去”,却想不到这浩浩江水淌的是黄金。去年,他们从北京、南京和武汉请来专家论证,对常熟的“地利”重新认识,形成了“向长江推进”的发展思路。目前,通往港区的公路已经大功告成,港口的一期工程也投入建设。这样,常熟在已有的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优势之外,又添一个新的优势:“以港兴市”。
在昆山市,我们听到一个新词:“国批”。昆山自费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苦心经营7年,获得巨大成功。去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他们的开发区跃入国家级的行列。这个“国批”,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但谁都知道,这机遇是争来的,是大胆闯出来的,渗透着无数艰苦卓绝的工作。
形势逼人急,智从急中来。太仓市招商引资别出心裁:用好“时间差”——以快取胜;用好“项目差”——大小都要;用好“服务差”——特事特办,使得不少外商“一见钟情”。吴江市更有绝招:请外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官员来参观,建立友好关系,帮助介绍外商,一个月就办成三资企业108家。
在张家港市,我们看到他们建设保税区的时间表:45天,拆迁1284户住宅;20天,完成8公里的保税区隔离带;4个月,建起一座万吨级化工码头及配套设施。见我们惊奇,陪同采访的小顾笑笑说:“像这样的速度,在苏州到处可见。”果然,一路上问,很少有一年以上的工程,无论修路,还是办厂,大都是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可喜的是,在一片热气腾腾中,不少县乡领导人仍保持着头脑的冷静。譬如,他们认为,加快经济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更要反映在经济水平、经济层次的提高上,重点在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我们发现,这里的竞赛虽然热烈,但人们并不急功近利。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普遍重视引进技术和人才,重视企业的后劲。这里有“三不准”:一不准搞低水平的重复,二不准引进淘汰设备,三不准摆有污染的项目。我们参观了一些乡镇新上的项目,无论规模、档次,还是技术水平,都可堪称一流。苏州的乡镇企业,已经告别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小打小闹,跨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咬定经济不放松,重要的是——
“中心”牢记心中
“六虎”争雄,争出了速度,争出了效益,争出了水平,更造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氛围。
在太仓市,我们听到一个口号:“上级围绕下级转,机关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经济转。”就是这一措施,使太仓经济由衰转兴,蒸蒸日上。市委书记周振球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自有他的一番道理:既然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不围绕着经济转怎么能行?
一切围绕经济转,使“中心”在各级干部心中扎了根。这次采访,我们挤空隙见到了5位县市的“一把手”,陪同的人还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经济摆在了第一位,能抽出点时间也确实不易。
与各县市、乡镇的主要领导接触,开口就是机遇呀,发展呀,竞争呀,还有许多国外的见闻,他们对国内国际市场的了解,让你惊诧不已,眼界大开。就连一些并不分管经济的干部,对自己那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外行。一位镇干部直率地说,如果有哪位把某一方面的经验说得一套一套而和经济建设不沾边,这样的经验你千万别信,千万别写。记者喟然。
苏州人对经济建设这么用心,会不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但实地走访,打消了我们的疑团。无论在县、在乡,还是在村,我们都听到他们在介绍一个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实际上,这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都是很过硬的。他们创造的经验,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围绕经济转,关键是用人。正如昆山市委书记李全林所说:“一个人用好了,可以带动千军万马。”在六县市采访,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口头禅:“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撤。”竞争没有“太平官”,选拔干部也打破了神秘的面纱,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如果按常规,只有初中文化、年过55岁的秦振华,不能再提升了。但是,苏州市委从实际出发,大胆提他为张家港市的“一把手”。原因是他党性强,懂经济,有魄力,政绩突出。虽然当时有些议论,但实践证明,这个人用对了。
常熟市有个沈奎生,先前同几户农民联办企业,创出了“阿里山瓜子”的牌子。后来他把企业交给集体,担任村党委书记,又当了阳桥工业集团董事长,经济连跨几大步。但有人说他傲气十足,也有人说他爱标新立异,总之,有争议。常熟市以实绩判是非,坚决保护人才不动摇。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苏州六县市不拘一格,以实绩看人,以德才用人,一些有争议的干部,成了敢打硬仗的“虎将”。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瑞渡说:“人各有长短,不怕有争议,就怕没是非。用有争议的干部可能要冒一点风险,但只要看准了,就一定要大胆地用。”
人尽其才,遍地英才。当人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时,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便是苏州经济高速发展的力量所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助苏州“六虎”再抖神威,竞相发展的势头更猛。一个响亮的口号在苏州大地回荡:“八五计划三年完成,十年规划五年实现,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不再只是“吴侬软语”,不再只是“小桥流水”,苏州正在走向世界。一场新的“龙虎斗”,好戏还在后头。
苏州,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附图片)
压题照片:苏州新区陈健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