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核电:走出“瓶颈”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9
第1版(要闻)
专栏:电力问题系列报道(12)

  核电:走出“瓶颈”的选择
本报记者 陈祖甲 朱竞若
编者按:本报继上半年组织铁路问题系列报道后,下半年又组织了电力问题系列报道。自10月11日发表第一篇《电力——中国经济又一个“瓶颈”》起,历时两个月,总共12篇,均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今天刊登的是这一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不日将发表电力部部长史大桢的总结性文章。在此,我们对所有关心和支持电力报道的同志,对为记者采访提供帮助的同志,表示由衷的谢意。
“核电”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还是近年的事。
1991年12月15日,杭州湾畔,秦山核电站为华东电网送上强大的电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也将在今年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核电将源源不断地分流广东和香港。中国能源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我们为核电在我国实现零的突破欢呼时,核电已经为世界提供了1/6的发电量,1992年,在世界各国中,运行着424个核电反应堆。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导着经济兴衰。继煤和石油以后,核能的和平利用再一次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一、核电:解决发展难题的钥匙
近40年中,从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两岸,不少远离或缺少能源资源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核电提供了能源。
六七十年代,当我国北煤源源地南运时,核电在欧美迅速崛起。30多年中,美国建造了100多个核电反应堆,成为世界上核电最多的国家。法国把发展核电当作解决能源短缺的国策,从1973年起,只花了17年,核电比重从4%提高到72%,质量稳定、价格便宜的核电支撑了法国经济。现在,同患能源短缺症的欧洲共同体国家1/3的电力来自核电。尽管如此,欧美发达国家依然认为:没有核电无法步入21世纪。
时至8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太平洋沿岸国家,穿过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阴云,依然看好核电这把为发展经济排忧解难的金钥匙。
已有44个核电厂的日本,把核电作为“关键能源”,政府、经济界和电力公司通力合作,制定长远发展计划,2000年日本的核电将由目前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7.7%上升到40%。
印度宣布到本世纪末将再建22个核电反应堆。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分别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核电。到1988年,核电已占其总发电量的一半左右。台湾成功地发展核电后,电价比原来下降了近一半。
信息不断传来,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都正在研究或已经兴建核电站。亚洲国家兴建核电站的潮流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欧美与日本的核技术力量联手,对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更能充分利用核资源的新型反应堆——快堆进行应用研究。可能为人类提供无尽能源的核聚变也在发达国家加紧研究。
核能将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已无庸置疑。不掌握核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先进国家已成全球共识。
二、核电:东南沿海经济摆脱困境的良方
缺电已成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缺乏电力的痛切,东南沿海感受最深;交通紧张的压力、环境污染的压力,东南沿海承受沉重。
追根究源,交通、环境的压力都由于这一地区能源结构的失调。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即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水力资源则有70%在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供电中,80%来自煤电。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在京沪京广铁路线上,货运的46%运的是发电用煤。黄金水道的30%、高速公路的26%运的还是发电的煤。这个比率依然满足不了需求。因为发电用煤告罄,江苏省曾出现过40%统配发电机组被迫停机的窘境。
煤电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成了交通紧张、环境污染的导源。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向大气中排放几万吨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以及上百公斤的汞、镉和三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如何有效解开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环境三大难题?如同一次手术便能切除三个病灶那样,如果有那么一种能源,一次投资便能使各方受到润泽,那该多么理想!人们透过远距离输送的水电,看到核电的光芒。
与煤电相比,核电的优越是显而易见的。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压水堆核电站,每年只需换料30吨,其运输量是同样规模煤电厂的十万分之一,交通的困境可不药自解。核电站在安全运行情况下,对环境的污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放射物的释放量,小于同等规模的煤电厂。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核化学家西博格博士在纪念钚元素核裂变反应50周年时说:“最安全、最有益于环境的电力源是核。”
早在1970年,周恩来总理在听取有关汇报时就说:要根本解决上海缺电问题,还要靠核电。核电曾为世界许多人口集中、工业发展迅速、能源资源短缺的地方普解难题。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来说,也无疑是一剂良药。
三、核电:我们艰难的步履
虽然,核电的优越性如此明显;
虽然,我国拥有足够供应核电发展的比较丰富的铀资源;
虽然,我国在发展核武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从铀矿采冶、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生产到设计、建造核反应堆和乏燃料后处理等一整套核科技工业体系;
虽然,我国已拥有一支几万人的、经过了几十年的锻炼、能吃苦耐劳打硬仗的核专业技术队伍;
虽然,我国的基础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能够适应发展核电的要求。
但是,核电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微弱的。到今年9月底,稳定运行的秦山核电厂累计发电17亿千瓦时。如果加上大亚湾核电厂两台90万千瓦机组1993年底和1994年中的发电总量,核电在我国发电总量中也只占1%左右。
我们晚了,我们曾经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1990年2月28日,钱三强、李觉、姜圣阶、王淦昌上书江泽民、李鹏,呼吁及早制定我国核电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表达了四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老领导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李鹏总理于同年4月30日复信他们:“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已经确定把核电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今天,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海南等沿海省和四川、江西、湖南等内陆省都提出了要建核电站的要求,摆在我们眼前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急起直追。1993年8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把系统内从事核工程设计、勘察、建造、设备采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和设施统一组织起来,筹备成立中国国际核电工程集团公司,形成了开发核电市场的集团优势。
然而我们今天急起直追依然步履艰难,核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未被决策部门充分认识,国家核电管理体制不能集中力量统一领导,已成为核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缺乏正常渠道的资金保证,已影响核电的科研和建设。
核电站建设需要较大的早期投入,其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安全保证与资金保证两大问题。已经立项的将建于广东和辽宁渤海湾的另外两个核电站,安全方面有了周密设计,但届时,资金能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呢?
发展核电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其在关键设备攻关研制和生产定点配套、核燃料供应、乏燃料后处理、“三废”处理、电站厂址选择和退役方面的特殊性,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有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和果断高效的事务处理。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核电在走出经济“瓶颈”路上的优越性。这便是广大孜孜以求的核电工作者的企盼,也是渴盼着电力的充足、渴盼着光明的永不停歇的国人的心声!核电,愿你的光和热,把我们推出“瓶颈”!(附图片)
题图为秦山核电站全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