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路,就在自己家门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4
第1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⑩

  路,就在自己家门口
本报记者武春河清宪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然而,统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又不免使人感到困惑。目前,除近30%好的和比较好的企业具备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条件外,许多企业尚处于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状态,就不用说那部分濒临破产的企业了。
怎么办?在东北采访期间,大家议论最多的是这个问题,摆在东北三省各级领导面前最大的难题也是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东北人自己15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做出了回答:路,就在自己家门口。我们从东北三家企业的变化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一家企业在黑龙江,叫哈尔滨轴承厂,是个近二万人的大企业。厂长马继波敢想敢干,很有远见和魄力。他有一句名言:“改革不敢迈步就是因为怕。”怕什么?不言自明,用不着一一列举。哈轴搞了股份制,搞了中外合资,去年利税达到1.5亿元。老马的成功就是“不怕”,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敢试、敢闯、敢冒。老马大刀阔斧改革企业内部制度那阵,他老伴都怕了,说他神经有毛病。但是,他顶住了。他抓住实行股份制这个好时机,一下子裁减冗员4300人,32个厂内机构砍了18个。人员精了,责权明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上去了。但他又不是傻大胆、猛张飞,而是心细得很,被裁减下去的职工仍然按月发工资,组织开发第三产业,也鼓励自谋生路,保证了社会稳定。他认为,一些“病”得很严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该动大手术的,就得动大手术。当厂长的怕这怕那,就什么也干不成,企业永远也搞不活。我们觉得,哈轴老马说的和做的,很有现实针对性,哈轴之路也是众多大中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敢不敢迈出第一步。
另一家企业在吉林,叫珲春金矿。本报已于2月17日作了报道,详情不必再述。二年前,这家企业因资源枯竭已无法生产。按理说,他们若躺在国家身上要饭吃,理由最充分,但他们没有这么做。矿长叫关键,是个30多岁的青年人,硬是采取“化整为零,分路突围”的办法,带领全矿1000多名职工杀出一条企业振兴之路。他们用的是军事术语,说明这个矿上上下下,确有一股战斗精神、战斗意识。他们把自己置于一种“不求生则必死”的战斗状态下,决心背水一战。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难能可贵!当然,对于那些不景气的企业,各级政府有责任帮助它们,但企业绝不能认为躺在政府怀抱里等着喂饭吃是天经地义的。一些企业一年没搞好,两年没搞好,十年、八年过去了,还是搞不好,无论用什么样的客观理由为自己辩护恐怕都显得苍白。珲春金矿的经验是一面镜子。
第三家企业在辽宁,叫营口冷藏箱总厂。1992年底新上任的厂长叫盛东升,也是个不满40岁的青年人。他到“营冷”任厂长之前,已使两家企业扭亏,这是他经营的第三家企业。盛东升上任前,“营冷”生产的辽河牌电冰箱,也曾在市场上有过一段辉煌的记录,但后来就不行了,工厂效益很差,已连续几年亏损。盛东升上任后,第一步就是狠抓基础管理。在寻找企业亏损原因时,他有一个公式:“人的‘亏损’→管理‘亏损’→经济亏损”。他认为,企业亏损首先是人的知识“亏损”、观念“亏损”、精神“亏损”,从而造成管理上的“亏损”,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亏损。因此,他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从基础管理抓起,苦练内功,进而开发新产品,在很短时间内便使企业起死回升,去年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据行家估计,目前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盛东升认为,改革是实现更高层次的科学管理。为企业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管理。盛东升用自己的实践证实了他的公式。“营冷”的经验(本报将详细报道)触到了许多企业的症结,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事在人为”这句古老成语的内涵。
像以上这三家搞得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东北数以百计,如果能把它们的经验总结起来,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就找出了千百条使企业走出困境、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途径。因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总坐在自己所在的那个小圈圈里苦思冥想,也无需眼望南天而兴叹;迈开双脚,路,原来就在自己的家门口!
本报开辟的“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专栏至此结束。我们衷心感谢读者对这个专栏的关心、支持和热情鼓励。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