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了这一分——“鞋王”森达向世界水平进军点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25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为了这一分
——“鞋王”森达向世界水平进军点滴
1993年10月,是江苏森达集团大喜的日子。在中国首届鞋王评选中,他们荣获了“中国鞋业大王”称号并坐上了制鞋业的第一把交椅。
此时此刻,恪守“视今天为落后”信条的董事长朱相桂,却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在国内称王,在国际上的坐标又在哪里?
为了找准森达集团在世界制鞋业中的位置,朱相桂一行5人来到皮鞋王国意大利考察。到旅馆,顾不上休息,就带着自己的皮鞋来到最著名的皮鞋设计所圣埃尔彼迪尔市乌尼马克公司拜访著名设计专家、公司董事长马利龙格先生。马利龙格仔细端详着中国鞋王生产出来的皮鞋,连声称赞:“了不起,你们也能生产出这样的鞋子,我可以给你们打99分。”
打99分,这一分到底差在哪里?在意大利10天,朱相桂一行马不停蹄,考察了马尔凯大区的男鞋制造厂、女鞋制造厂、制革集团、鞋底厂等18个企业。在精品海洋中遨游一番,终于悟出这一分差在何方。朱相桂对同行们说:“这不是哪个部件的差距;意大利制鞋工人,不是普通的制鞋工人,不是普通的制鞋匠,而是一个个鞋业艺术大师。”
一分之差虽只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艰难的一步,也是森达皮鞋第二次脱胎换骨的一步。森达人发誓要迈实这一步。朱相桂考察回厂的那天,正是鞋王杯发奖的日子。在迎杯仪式上,朱相桂深有感触地讲述了森达鞋在意大利只得99分的故事。
第二天,朱相桂拎着一大包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样品鞋,首先来到十三车间。这是厂里有名的“王牌车间”,专做高档皮鞋。180多名工人,围坐在机器旁,倾听董事长谈话。当谈到对照先进水平找差距时,一旁的车间主任不服气地说:“制鞋业东西方审美观不一样,意大利的‘老人头’名牌我也穿过,做工用料,我们也不比他们差。”其他人也附和着。朱相桂心里咯噔一下。他立刻想到,工人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民意识较重,容易自满自足,要消灭一分之差,必须首先缩小思想上的差距。
朱相桂转过脸,笑着问那个车间主任:你知道‘老人头’在意大利有多高的位置?”“名牌呗。”“你讲错啦。”朱相桂认真地介绍说,“在中国市场上意大利皮鞋95%不是正宗的意大利皮鞋,这次我带回了10多双,现在让大家开开眼界。”朱相桂说着打开包,取出真正的意大利名牌皮鞋分发到工人手中。全车间干部工人争着传看,有的拿出自己做的鞋与意大利鞋横看竖比,有的还穿起来体验感受。那皮质、色彩、款式、装饰、气质、感觉,个个赞不绝口。连最不服气的车间主任也翘起了大拇指,不好意思地说:“获得鞋王后,不能做井底之蛙。”
差距在哪里?各车间各工序进行了热烈讨论。 前帮成型,是制鞋的关键工艺。新流水线车间主任姚立祥认真分析,将意大利男鞋与自己车间生产的男鞋包头进行比较,压弹100次试验,结果包头复位成型明显不如意大利皮鞋。他带领4人组成攻关小组,研究前帮成型的材料和工艺。最终利用热熔包头材料进行热定型的新工艺处理,终于解决了定型差的难题。
压力最大的是厂设计室。那天,设计科长王志华茶饭不思,琢磨着一双意大利鞋如痴如醉,想从中悟出真谛。一次午饭刚吃一半,“啊,有了。”他自言自语,飞奔设计室,拿出刚试样的女鞋一量,鞋的重心和着力点不科学,导致让脚服从鞋的非科学习惯。要从传统的设计方式中走出来,最根本的就是要鞋型服从于脚型。于是,设计科派出了20多人到国内不同地区重新测量各种脚型,并把测量的数据输入微机,进行科学设计。在设计中考虑皮鞋的保健功能,使鞋底的凹凸部位,对脚板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森达集团在此后推出的男女式冬季皮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有多种功能,在北京、上海等大商场抢售一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