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赞“精神上的富有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1
第1版(要闻)
专栏:

  赞“精神上的富有者”
本报评论员
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六科政治协理员孙茂芳,从1964年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一面从雷锋精神中吸取营养,一面为人民群众做出奉献。30年来,他“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在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被人们誉为“精神上的富有者”。
爱是奉献的基础。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因为他把党比作“母亲”,把社会主义比作“命根子”,无限地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同样,孙茂芳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做好事,是因为他有“把爱心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几十年来,孙茂芳对党、对人民群众充满了爱心,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发展,把别人活得舒心、幸福,当成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孙茂芳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甘做“人桥”。他说:“战争年代架‘人桥’,消灭敌人;建设时期架‘人桥’,通向四化。”为了让5位孤寡老人晚年幸福,孙茂芳像亲生儿子一样地服侍她们。老人们夸他是个“好儿子”,有人认为孙茂芳亏了,孙茂芳却说:“能当人民的好儿子还不容易哩!人民承认我是个好儿子,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孙茂芳“俯首甘为孺子牛”,其情可嘉,其志可佩。
对祖国、对人民奉献爱心的人,无疑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我们的社会里,像孙茂芳这样的精神富有者大有人在。近来本报报道的徐洪刚、包起帆、金正洪等都是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精神富有者。至于那些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奉献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毋庸讳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确实也有不少的人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在他们看来,以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什么别人的疾苦、民族的兴衰、祖国的前途,统统与己无关;只有金钱,只有个人的私利,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这些人也许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是,他们肯定是精神上的贫困者。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为社会、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这种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这种精神。今天,时代变了,形势变了,任务变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不仅要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使大家成为物质上的富有者,而且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大家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