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切切实实抓好效益——为深入开展“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26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切切实实抓好效益
——为深入开展“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而作
一些理论宣传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中央领导支持下开展的“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年。它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为使这次大型调研宣传活动更有声有色地深入开展下去,特发表这篇社论,简要陈述我们的一些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
大约10年前,我们国家就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一经济工作方针。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国民经济已连续多年持续发展。企业是创造现代社会财富的基本单位,正是企业总体效益的增进,构成了我国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和迅速积累。这一点是谁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以人们议论最多的国有企业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低下”一言以蔽之。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所发挥的稳定全局、带动全局的骨干作用,考虑到它们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并且担负着许多额外的社会功能,不对它们的巨大贡献作出足够的肯定,那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处于相当不理想的状况。投入产出比,在许多方面不高,有的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投资和形成生产能力之比、资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物耗指标,有一些还达不到历史最高水平。国有企业亏损总额增加。效益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评价的时候,必须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全面的、客观的、具体的分析,避免以偏概全。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观点。
也许人们会问:提高经济效益,喊了这么多年,抓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成效总是不理想?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面很广。也可以说,答案就在这里:提高经济效益之所以这样难,就是因为它是国民经济多方面运作的结果和综合的反映。
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中。体制的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效益的状况。例如,旧的投资体制的惯性还相当大,“信贷膨胀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投资者对经济效益并不负相应的责任,于是,“投资饥渴症”的痼疾尚难治愈,重复建设,拚命铺摊子的顽症时时发作。这样,有相当一批企业,在它还没有正式诞生的时候,已注定它亏损的命运。再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刚刚开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很好转换,于是,“负盈不负亏”的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转移的现象,还难以从根上遏制。 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也制约着经济效益的状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工业品的销路,使许多农民需要的产品成了企业仓库的积压品,企业的效益自然难以提高。“瓶颈”产业如交通运输的制约,使企业原料运不进,产品运不出,也影响经济效益。
企业的“内功”则是制约企业效益的直接原因。即使经营机制转换了,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了,也还不能代替你怎样“自主”,也还有“负盈”或“负亏”的两种结果。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最终落实,还要看内部改革如何,技术改造如何,管理如何,质量和营销如何。看一看大体相同条件下不同企业的差距,再分析一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顺”和“逆”的转换,强调企业苦练“内功”的道理,是一目了然的。
分析了制约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之后,我们可以明白,提高经济效益既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又是长远的战略课题;既要下大力抓,又要持久地抓;既要靠宏观环境的改善,又要靠企业微观的努力;它既是我们改革、发展所追求的经济目的,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观点。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提高经济效益,也要有新思路,要在坚持原来有效办法的基础上,探索新途径。可以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相应的《决定》,已经从根本上提供了这种新思路。
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把企业引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样,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不断前进。正是根据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作用这一理论,人们提出了“搞活国有资产”和“搞好国有企业”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本报已报道的北京一轻系统的做法,就是一例。人们仿佛豁然开朗地发现一把打开经济效益之门的钥匙。沿着这个思路,还需要继续探索。
经过1993年的实践,人们对宏观调控有了更新、更深、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市场经济要求把微观和宏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环境。许多企业已经较早、较深地理解到这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因此,它们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时候,总是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考虑。他们不仅研究市场的现状,而且预测未来走势;他们不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看成一种消极的制约,而是当成自己行为的重要导向;于是,它们就可能在微观和宏观关系的不断协调之中,获得较好的、稳定的经济效益。新闻媒介已经报道的邯郸钢铁厂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提高经济效益,要有“硬投入”,也要有“软投入”。一些企业,已率先改变重“硬”不重“软”的老毛病,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谓“软投入”,不仅应包括过去常说的科技投入和加强管理,还应包括知识产权的运用,企业战略——发展战略、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等的研究和实施。国外一些企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经营战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可以说,许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方法,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去运用。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观点。
经济效益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抓住要点,就能够把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我们的“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今后一定要更深入一步地开展调研和宣传活动,既提出问题,也分析原因,要多总结和传播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好办法。
我们相信,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必然是一个体制健全、发展快速、效益较好的生机勃勃的经济。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