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机翼下的企盼——记空军某师特设主任李光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0
第1版(要闻)
专栏:

  机翼下的企盼
——记空军某师特设主任李光男
新华社记者孙茂庆肖璞本报记者贾昭全
在人民空军的行列里,有一位普通的朝鲜族机务干部。他为11个型号的飞机排除过上千次故障,从未出过差错;他不惜心血创造的22项科研成果,有的使大批因故障停飞的战鹰重上蓝天,有的被装备在跨世纪的国产最新型作战飞机上。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他依然拚搏不止。人们说,他用生命为飞行员们铺设着安全的飞天之路。
他就是空军航空兵某师技术部特设主任李光男。
“机务战士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责任重大。我要用双手托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飞机,这钢铁巨鹰,集人类现代高科技成果之大成。仪表、电门、开关、按钮,令人目不暇接;管路、线路,密如人体的血管神经。机务人员的职责,就是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排除隐患,确保飞行安全。
这一切,对李光男这个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甚至连汉语都讲不好的朝鲜族新兵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深深懂得,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忠诚战士以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去拚搏、去奋斗。
崇高的理想,燃起了青春绚丽的火花。他系统地自学了高中和大学的数理化课程,还注意学习掌握国内外航空维修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他负责的特设专业有800多个机件,上万个数据,他都能熟记。对飞机上哪个螺帽的厚薄、哪条管路线路的连接状况,都了如指掌。甚至对几十种带有气味、呈色的燃料,他一闻一看就知道它们是否出现异常。同志们称他为“活电脑”、“数据库”,本行业研究单位的权威称他为“专家”。
一次,一架飞机空中开加力时,右发动机喘振停车。事故惊动了空军机关,所有的同类型飞机全部停飞。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来调查,连续3天都没有找到故障原因,大家心急如焚。李光男虽不是调查组成员,但他并没有袖手旁观。他凭着自己的经验认真分析了故障现象,认定是测量油门传感电位计的三号线接触不良,飞机振动导致断路,造成了空中停车。当他把自己的意见反映到调查组那里时,专家一试车,果然如李光男所说。
还有一次,直接控制飞机推力的喷口出现脉动故障,眼看着有相当数量的新型歼击机面临停飞。李光男只听了一下试车,就找出了故障原因。原来,是转速控制盒里的一个凸轮装置被装错了。
李光男对航空维修技术精益求精,但他觉得还远远不够。
那是1976年初春,师里一架飞机因操纵系统力臂调节器发生故障,造成严重事故。身为机务分队长的李光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从机关了解到,这种事故在其他部队也发生过多次。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走上了航空科研之路。
他经过充分论证,决定采用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可控硅技术解决这一难题。这年冬天,李光男一连两个月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常常很晚才休息,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视力也由1.2降到了0.2。产品性能试验,国外一般只做10万次,为了确保质量,李光男却做了104万次,记录纸就用了4000多张。5年钻研,5年艰辛。李光男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某型飞机力臂调节器可控硅控制盒”,解决了困扰部队多年的难题。
李光男在科研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此后,他以一年一个项目的速度完成了“某型地面电源检查仪”、“某型飞机发动机仪表原位测试仪”等9个与部队训练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全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87年,37岁的李光男被航空航天工业部和空军联合聘请为新机顾问,他是全军特设专业唯一的顾问。
“经历死的考验,更知生的可贵。我要拉紧生命的纤绳,让短暂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正当李光男向航空科研的高峰奋勇攀登的时候,生命的红灯却骤然亮了起来。
1989年5月的一天,为了搞一个重要项目,一连苦战了3个多月的李光男,在从沈阳回部队的路上,因突患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昏倒过去。他3天3夜昏迷不醒,梗塞面积不断扩大,医院发了病危通知。
“他是为部队现代化累倒的啊!”闻讯赶到医院的师领导和战友们隔窗望着昏迷中的李光男,眼里噙满了泪水。
“光男,你不能走,部队建设需要你,我们需要你啊!”
是听到了战友们的呼唤,还是舍不下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李光男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一连几天,他缠着主治医生问:“我还能活多久?”“一般3到5年。”
病情刚刚稳定,他就让妻子把有关专业书和技术资料从家里带来,开始琢磨起改进飞机发动机转换盒的事。这是一个关系到空军、海军大批战鹰重上蓝天的重点科研项目。某型飞机发动机因设计缺陷,导致了多起飞行事故,空军、海军数百架此型飞机不得不全部停飞,严重影响了飞行训练。
他的妻子金海月是一名护士,深知他的病必须静养,含泪劝他等病好一些再干。李光男拉着妻子的手说:“我不是不听你的,可几百架飞机趴在机场,从空军领导到飞行员都很着急,我实在躺不下啊!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得抓紧。”
就这样,尚未脱离危险的李光男一边与死神搏斗,一边开始了科研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苦钻研,李光男在病房里完成了飞机发动机转换盒的改进设计工作。这一成果很快在部队推广使用,大批停飞的战鹰重返蓝天。他在坚持到一线维护飞机的同时,把目光瞄向了解决困扰部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飞机地面误收起落架,轻则损失部分仪器,重则导致飞机报废,空军几乎每年都为此损失数千万元。这沉甸甸的数字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李光男的心上。1990年初,出院不久的李光男开始啃这块硬骨头。
跑机场、查资料、画图纸,李光男一头扎进了设计之中。
机场是高分贝的噪音区,正常人都会感到不适,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承受。可是为了拿到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李光男几乎天天呆在机场,在飞机上爬上爬下。一次,飞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使李光男突然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目眩,身上直冒虚汗。在场的同志要扶他回去,他说啥也不同意。他从口袋里摸出两片“速效救心丸”塞进嘴里,硬是坚持到最后。
李光男艰难地探索着。机场、办公室、家里,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实验室。领导和同志们劝他悠着点干,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病说走就走,说不定连个再见都来不及说,还是抓紧点好。”经过20多次的失败之后,李光男成功了!他研制的“飞机误收起落架自动控制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军现役各型飞机的共同难题。
就是凭着这种执著追求、顽强拚搏的精神,李光男在病后身体最糟最危险的日子里,仍正常保障飞行训练,并完成了8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他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去追寻着祖国航空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辉煌!
“人不能为金钱而活着,人生应有更高尚的追求。”
1988年冬天,李光男的大哥到部队探亲。一进家门,他愣住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竟是这个团职干部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临别,他给李光男留下2000元钱,也留下一句感慨:“几次让你转业你都不同意,我还以为你在部队当官享福呢。”
这些年,李光男为部队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军事效益则无法估量。为了搞科研,他搭进去了近万元,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清苦,从来不曾让这位普通共产党员动摇过献身国防现代化事业的信念。
辽宁、广东十几家单位以高薪和优厚待遇聘请他去工作;美国一家公司提出成立由李光男负责的办事处;韩国一老板再三邀请他去开办一家公司;有个外国企业要出百万元购买他的一项专利……所有这些都被李光男婉言辞谢了。他说:“我已经离不开军营,离不开飞机了。”
1990年5月,一个生产航空电池的工厂由于技术原因,产品滞销,面临倒闭危险。李光男带病为厂里技术人员讲课,还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了20多条建议。厂里很感激,要给他报酬,他坚决拒绝。这些年,他先后为50多个工厂提供技术帮助,分文不取。
1991年,李光男研制的两项价值很高的科研成果,获得了1600元奖金。这是他第一次拿到科研奖金。师里指定他可拿1000元,剩下的分给课题组其他人。他坚决不同意,只从中拿了300元。就这300元,他也捐给了灾区人民。
李光男,这位优秀的中华男儿,为了飞向新世纪的人民空军,为了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不知疲倦地拚搏着,奉献着。
(附图片)
压题照片:李光男(右)在了解科研项目实验情况。
天海胜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