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阅读
  • 0回复

平和念活“山字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6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平和念活“山字经”
潘帝都赖炳辉
1993年底,福建省最贫困的平和县传出喜讯:全县提前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农民人均收入1009元,摘掉了长期戴在头上的“贫困帽”。
地处闽粤交界贫困山区的平和县,是革命老区,福建农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就是在这个县的长乐乡打响的。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到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仍不到500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一个县。
不久前,记者到平和县采访,只见这个丘陵起伏、峰峦连绵的山区县,座座山头绿荫覆盖;许多村庄房前屋后和溪边河旁,果树繁茂。据介绍,平和县原有荒山260多万亩,到去年已基本披上绿装,其中栽种各种果树26万多亩,共收水果9.8万吨。目前,全县有百亩至万亩的果园、果场400多个,多数果树已挂果。平和人说,我们今天能摘掉“贫困帽”,靠的是念活“山字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平和大地,唤醒了平和的广大农民群众。从1986年起,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大搞山地综合开发,上山大种果树。到1993年,全县农民仅水果一项,收入就达2亿多元,人均增收425元。
种果树需要大量资金,县里首先从扶贫资金和农业减免税款中拿出200万元,专门用于创办示范果园。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励引进外资、干部群众集资、实行股份合作制、以果还贷、劳力替代等,广辟资金来源,解决资金困难。7年来,全县共引进外资410多万美元,集资1000多万元,投入工日2000多万个。
为帮助农民掌握种果技术,县里邀请省内外果树专家、教授到平和举办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了农民果树技术员4万多人次。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民办果场、果园,开展 有偿技术服务。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全县已初步建成了以蜜柚、荔枝、龙眼、芦柑和香蕉等名优水果为主的生产基地,成为全省著名的水果之乡。
在与广东交界的大芹山下,我们访问了蜜柚专业村——九峰镇复兴村。这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几乎被蜜柚林掩没了:绕村山坡柚树成林,房前屋后柚树成荫,连田里也种上了一片片的柚树苗。据村干部介绍,全村已种蜜柚230亩,户均7亩;种蜜柚苗1000多万株,每年的蜜柚和果苗收入就达8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
有了水果,没有交通和市场,山里农民照样摆脱不了贫困。平和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先后投入资金7480万元,兴建、扩建各类市场25个,实现了“乡乡有市,日日有圩”,同时还在一些边界乡、镇建了蜜柚、香蕉等水果专业市场。全县公路建设也迅速地驶上了“快车道”,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327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随着公路的开通,各乡(镇)运输车队、商品运输中转站相继建立起来,出现了一支由3400多农民组成的销售大军,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上千个销售网点,把平和一村一户的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联结起来。目前,全县90%以上的农副产品被运往祖国大江南北。
(附图片)
图为平和县农民正在装运蜜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