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一年来宏观调控的回顾和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年来宏观调控的回顾和启示
国家统计局
为了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6月24日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文件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16条措施。经过一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回顾一年来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状况,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搞好今后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16条措施出台的经济背景
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在前三年治理整顿的基础上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进入1993年,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带来需求迅速扩张、资源的高消费和资源“瓶颈”制约。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生活中已显露失衡的苗头。1992年11月,中央全面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提出形势大好,但要防止过热。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也一再强调这个问题,1993年4月初,党中央专门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要求各地积极、正确、全面地领会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尽管中央一再提醒要防止经济过热,但由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开始时往往不太规范,透明度低,增加了分析判断的难度,加上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各地对形势的看法不尽一致,一些思想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宏观决策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金融领域出现了秩序混乱、形势恶化的局面,严重危及整个经济的稳定。
1993年上半年,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高两乱”的不正常现象。
高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42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1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新开工项目、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均超过上年同期一倍多,增幅之大是历史上没有过的。许多地方“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急剧膨胀,豪华别墅、高级写字楼、游乐园、度假村遍地开花。房地产价格愈炒愈高,有的已达到国际投资者望而却步的程度。开发区盲目扩张,到处划地为“区”,划而不开,开而不发,大批良田荒芜。这种状况,显然是国家财力、物力难以承受的。
高货币投放:从现金投放规律看,一般是上半年净回笼,下半年投放。1979—1992年14年中,除1988年上半年净投放12亿元以外,其余各年上半年都是回笼的。但1993年由于高投资拉动,现金投放一反常态,上半年净投放现金528亿元。在各层次货币中,出现了由稳定性向不稳定性转化的趋势。6月末与上年同期相比,货币流动量(MO)增长54.1%,狭义货币(M1)增长34.2%,广义货币(M2)增长26.5%。这不仅增大了全年货币供应的压力,而且给稳定市场物价带来极其不利影响。
高物价:年初以来物价一直攀高,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从3月份开始突破10%的安全临界线,到6月份达到13.9%;35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21.6%。特别是生产资料在强大需求的推动下价格猛涨。据物资信息中心统计,7大类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相比,1月上涨31%,2月上涨35.6%,3月上涨41.9%,4月上涨48.2%,5月上涨51.3%,6月上涨52.9%,其中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建筑材料涨幅均超过70%。
高进口: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各方面进口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出口明显缩减。上半年进口总额4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而同期出口总额372亿美元,仅增长4.4%,同进口增幅相差18.8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口金属材料用汇5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倍,其中钢材进口1116万吨,增长3.6倍;钢坯及粗锻件304万吨,增长9.7%;铜23.2万吨,增长17.5%,铝14.6万吨,增长1倍。
金融秩序混乱:金融机构违章乱拆借,社会不规范集资面广、量大、利率高,许多地方擅自设置金融机构从事信贷活动。这些混乱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外“体外循环”,资金投入不合理,大量资金被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以及盲目大办“开发区”,有的金融机构利用贷款权为小团体或个人谋私利。而正常的信贷投放完不成计划额度,重点需要的资金难以保证。由于高利集资的冲击,1—5月全国居民新增储蓄存款仅91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6亿元(3月还出现了储蓄绝对下降的局面)。国债券发行停滞不前,头5个月只发行18.4亿元,只完成年度预算的5%。国家专业银行资金来源短缺,备付金率明显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支付困难。
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在生产资料价格暴涨的推动下,流通领域公司林立,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炒买炒卖、囤积居奇现象严重,中间虚假需求急剧上升,人为地扩大了供需缺口。上半年新增资源增长较快,大多数生产资料供需基本平衡,紧而不缺。以钢材为例,上半年新增钢材资源4967万吨(包括产量和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5.4%,高于同期国内实际消费增长34.5%的速度,6月末全国钢材库存比年初净增长124万吨,开始扭转了前两年库存直线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供需双方对价格预期看涨,供方惜售待价而沽,需方怕涨价急于多进货,一些中间商趁机插手经营活动,一批钢材往往要倒几次手加几次价,既扩大虚假需求,又哄抬了价格,使钢材价格大大“离谱走调”。流通环节购销量大幅度增长。
上述情况表明,199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高增长,是依靠高投资拉动,靠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来支撑的。而“两乱”又为“四高”火上浇油。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治乱、降温和深化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二、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
中央16条措施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的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大上项目、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到加快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使经济活动纳入正轨。
一年来,经过强化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无序现象逐步得到治理,某些过热现象有所降温,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出台的同时,金融、外汇、财政、物资四大平衡一致趋向好转,这是近几年来难得的好势头。
1.金融秩序好转,金融形势趋向稳定。经过治理,违章乱拆借、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等混乱现象基本得到制止,银行办的经济实体按有关规定与银行逐步脱钩。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5月、7月两次调高储蓄利率后,居民储蓄存款逐月稳定回升。1993年6月—12月,储蓄存款余额净增2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007亿元。国家专业银行清理和收回违章拆借资金830多亿元。这些对缓解银行资金来源紧张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银行的备付金率回升到正常水平。货币高投放势头得到遏制,下半年现金净投放1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放179亿元,全年共投放1529亿元,基本实现控制目标。银行新增贷款4846亿元,年末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2.4%,趋向基本正常。
1994年以来,金融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有效地控制住全社会信用总量,并保证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半年,银行、信用社新增各项存款514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6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从3月以来明显回升。新增各项贷款2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贷918亿元,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夏季农副产品收购,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也有所缓解,而一些不利于全局的微观活动受到抑制,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炒房地产”、“炒股票”、“炒钢材”等投机性资本活动明显减少。
货币回笼情况好。在社会高利集资受限制,股市又处于低迷状态下,居民闲散资金积极投向储蓄和购买国库券。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净增293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688亿元,发行各类国库券1028亿元,超额完成了任务。储蓄的增加和国库券发行的顺利,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由1993年6月末54.1%的高峰回落到今年6月末的18.8%。
2.外汇收支平衡,结余明显增加。强化宏观调控后,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扭转进口高增长、出口低增长、外汇储备下降的状况。外汇调剂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比价,由1∶11的高峰急转直下,下跌到年末的1∶8.8。1994年以来,外资、外汇改革起到促出抑进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出口4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进口492亿美元,增长21%。若扣除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一般贸易实现顺差,加上上年有些企业利用外汇并轨之机,有意将部分出口商品延至今年结汇,以及国家调节外汇市场购进一些外币,上半年外汇收支保持较大顺差。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比年初增加105.7亿美元。
年前国内外有些专家曾经担心,外汇并轨是各项改革中最可能引起麻烦的,但汇率并轨后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平静。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比价基本稳定在8.6∶1的价位上,比并轨初期还略有升值。
3.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1993年下半年,通过清理不合理减免税,制止随意退税、免税等违犯财税法纪行为,严格打击各种偷漏税活动,强化国库券发行工作,并且停止了临时性、困难性减免税的审批。特别是中央确定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调动了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有效地扭转了1993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徘徊的局面。下半年国内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仅清理收回越权减免的税款和历年欠税就达300亿元左右。
进入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平稳顺利出台。年前有些同志担心地方为了扩大1993年分成基数收了过头税,将影响今年税收。从实际情况看,比预料要好。今年上半年,扣除债务收支,国内财政收入19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其中工商税收增长26.7%。
但展望全年财政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上半年财政收入高增长,其中有些是应退未退税款;二是去年后四个月的收入相当于全年2/3,由于基数趋高,将影响今后几个月增长率降低;三是原来设想出台的一些税种,现在暂时不出台;四是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长27%,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4.4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末开始公职人员工资改革,实际调资额超预算,这些硬性支出大幅度上升,增加了财政压力。因此,要争取全年财政状况好转,还要在增收节支上作更大的努力。
4.市场秩序好转,生产资料供应由紧趋松。通过整顿金融秩序和控制国家资产投资规模,中间环节对生产资料炒买炒卖的虚假需求基本消除,生产资料供应由紧趋松,生产厂由原来抬价惜售转向降价促销,价格稳中趋降。尽管去冬今春,有些地方错误预期今年投资可能松动,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一度反弹。国务院及时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后,价格很快回落。据物资信息中心统计,7大类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相比,1月上涨15.8%,2月上涨10.3%,3月上涨6.2%,4月上涨0.4%,5月下降2.6%,6月下降6.2%。线材、圆钢、螺纹钢等建筑用材,挂牌价已由去年6月每吨4300元降到目前3100元左右,有些企业实际成交价已降到2800元。水泥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17.8%,胶合板、载重汽车、小轿车、金属切削机床、交流电动机价格,分别下降4%—7%。
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平稳状态。1993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1.6%。今年上半年7188亿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4.8%。目前消费品市场,除棉花、食油、肉等货源偏紧些,工业消费品大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供不应求的只占4%。一年来,零售物价尽管居高不下,但居民消费心理趋向成熟,盲目抢购商品保值的情况大大减少,没有影响全局的稳定。
5.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降温。通过规范资金市场、清理整顿开发区、房地产等重大举措的出台,有效地抑制了这些领域的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成份,各地拆并了一些不合要求的开发区。据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辽宁、河北等省区统计,开发区从原先的1200多个减到200多个,规划面积从7500多平方公里减到1600平方公里。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今年上半年,商品房投资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9%,增幅大大低于上年同期143.5%的水平。商品房结构调整,盲目兴建高级别墅、度假村等混乱现象得到抑制,以改善居民生活基本条件的“安居工程”项目增多。目前房地产业已进入新的平稳发展时期,市场行为趋于规范,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适于一些实力雄厚、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强的企业成长。
但对开发区、房地产的管理还要继续加强,目前这方面投资需求仍然过旺。主要表现是审批多头、开发无序、注册资金到位率低。有的省建立县级开发区比全省县的个数还多,有的省现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只有1/3取得了资质证书,注册资金到位率仅43%。
6.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势头有所遏制,过高的工业生产速度平稳回落。1993年下半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6131亿元,比1992年同期增长53.3%;今年上半年为3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增幅均低于1993年上半年70.7%的水平。新开工项目得到较好控制,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18071个,比上年同期减少4090个。
过高的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自1993年6月达到峰顶以后开始回落。与上年同月比,6月增长30.2%,7月增长25.1%,8月增长23.4%,9—11月增幅已降到20%以内。12月略有反弹。今年以来,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18%—20%范围内(工业增加值增长16—18%)。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需求制约因素增强。目前市场适销对路的彩电、录相机、录音机、组合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以及铁路建设用的重轨、内燃机车、客车、货车等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其他一些机电产品生产有所下降。
7.社会供需总量实现基本平衡。据测算,今年上半年,社会总供给19648亿元,社会总需求17893亿元,供需正差率8.9%,比上年同期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供需差率为9.9%,基本处于10%的合理界限。由于生产发展和进口资源的增加,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制约因素,程度不同地有所缓解。
今年上半年,供需基本平衡,而消费价格涨幅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1990—1992年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分别上升4—7.8%,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6.4%,两者大体是同步增长。而1993年产品成本上升2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7%,没有消化掉的部分将延伸到今年,加上今年增加工资、外汇并轨和调整税负等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最终也要转嫁给消费者。二是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涨价引起连锁反应。三是去年涨价的滞后影响,将使今年零售物价上涨5.5个百分点。
上述变化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强化宏观调控的初衷的。这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强化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治标,不是治本的。经济生活中一些不稳定因素还未根除。因此,要使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保证,还有赖于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三、强化宏观调控的特点
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短期内取得积极成果,既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增长,避免大的波动;又使某些领域的过热势头得到抑制。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次宏观调控有什么特点?它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比较,有什么不同之点?
1.政策出台的时机不同。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由于前几年社会总需求连年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投资、消费双膨胀,1984—1988年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4%;而同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2%,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农业、基础工业和运输的“瓶颈”制约突出,物价波动大,消费者纷纷购物保值,仅1988年就出现几次大范围的“抢购风”,加上外贸连年逆差,国家现汇储备已降到“谷底”,通过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缺口的余地很小。也就是说,在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时,才着手治理整顿。而1993年的宏观调控对问题发现比较早,问题也不如过去那么严重,只是投资偏高,而消费品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而且由于前几年外贸顺差,国家现汇储备相对较多,通过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能力相对大些。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采取微调措施,时机适宜,可以避免“伤筋动骨”。
2.宏观调控手段不同。过去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整计划指标和强化行政控制。如1988年四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是以大幅度削减投资计划为先导的,国务院几次派工作组到各地检查监督,停缓建一批建设项目。1993年的宏观调控强调要与改革结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混乱现象。在调控过程中,两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恢复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保值办法;外汇的吞吐也形成了“准公开市场”,都属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间接调控,它有利于微观基础的“自我调节”的形成以及机制转换。而清理违章拆借资金,强化证券交易的监理和外汇市场管理等,虽然属于行政的直接调控,但也带有金融调控性质。
3.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同。上次治理整顿,早在1984年就发现需求过旺,经济失调的迹象。当时国务院提出“软着陆”的要求,但由于指导思想摇摆不定,措施不力,经济没有着陆又起飞,直到1988年四季度,矛盾趋于尖锐,才不得不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多管齐下的大力度紧缩需求,影响经济大起大落。这次宏观调控,时机掌握较好,有可能采取“软着陆”、“点刹车”,货币投放、信贷规模、投资规模仍保持适度的增长,以保证经济适度发展。在资金投向上作了必要调整,强化保证四个方面的重点需要,即保证农副产品收购和发展农业的需要;保证出口收购的需要;保证国家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把现金投放目标由年初1000亿元调整为1500亿元。同时,在整顿金融秩序过程中“堵旁门、开正门”,一方面,制止资金“体外循环”。另一方面,国家银行较多地增加了贷款,保证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
4.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同。上次治理整顿,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还比较大,不少商品价格由国家定价,生产资料价格存在“双轨制”,经济增长中国有经济还占主要地位,投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次宏观调控,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已初步形成一个种类比较齐全、各种层次并存的市场网络。市场调节范围和比重逐渐扩大,85%的农副产品、95%的工业消费品和90%左右的生产资料实行了市场价格,一大批区域性的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相继开业,资本、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也有加快发展之势。非国有经济十分活跃,对经济增长拉力大。投资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自筹资金约占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必须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多种调控手段,如果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显然是难以奏效的。
    四、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总结出一些经验。
1.宏观调控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联系十分紧密,往往一个环节滞后就会波及整个经济运转。因此,经济波动的客观性,不会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自动消失,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认识它,掌握它的波动规律,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势适时采取相应的宏观对策,尽量延长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轻波动振幅,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过去一个很长时期,我们不承认经济周期的客观性,或者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也就难以认识它。5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三次经济大波动,都是在问题暴露比较充分,经济下滑开始露头时,才被动采取措施,形成政策效应同周期波动效应叠加,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如80年代后期的治理整顿,工业生产低速徘徊长达10多个月,从1989年6月到1990年9月,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均不超过10%,有的月份还出现负增长。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时机掌握比较好,中央在对经济形势作了客观的、正确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果断地出台一系列治乱降温的措施,而且是在经济运行临近周期的高峰期主动出击,适时采取了反周期措施。这样争取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有序地、平稳地降温,工业生产的增幅,9月份以后基本回落到20%左右,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滑行。
2.宏观调控,要选准突破口,正确把握力度。过去几次经济调整,基本上都是采取全面紧缩的措施,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中央正确分析了这次“过热”是局部性的,是某些领域和秩序混乱引起的,不像前几次是全方位、全面的过热。并选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过旺和金融秩序混乱互相推动这个源头,作为强化宏观调控的突破口,对症下药。对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产业政策和建设条件进行轻重缓急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在宏观调控力度上,不采取大力度的全面紧缩政策,而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强调保证重点,采取“软着陆”、“点刹车”的微调办法,提出定量的目标,来控制经济增长率、物价涨幅、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而且灵活地根据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调控的力度。这样做,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减轻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使经济适当降温,又避免“伤筋动骨”,保护了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注意手段的科学性、有效性。过去几次经济调整,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强调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强调整顿也是改革,强调调控手段的多样化,以经济手段为主,同时配合法律手段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腐倡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意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进行宏观调控,着重管好金融、财政两大闸门,运用提高利率的时机,整顿金融秩序,堵住了旁门,开通了正门,既规范了各种金融投资行为,又保障了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4.宏观调控,要组织好舆论导向。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集团和个人,对政策调整引起既得利益的调整是关心的,也是敏感的。因此,要注意人们心理预期有变化,及时对各种苗头性现象进行疏导,加强舆论导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大政策的透明度,来化解不正常的心理预期,这也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这次强化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目前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中央政府财政调控能力有限,经济生活中存在“软预算约束”,国有企业既缺乏活力,又缺乏有效的风险机制,使得以利益调整为驱动器的间接调控的效应还不是很强,只是治标,没有治本。主要表现:一是宏观调控对纠正总量失衡容易见效,而对带根本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见效甚微。由于缺乏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步履艰难,随着生产速度回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增多,相互拖欠帐款的现象有所抬头。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投资体制改变甚微,在建项目规模大,已上马项目基本继续施工,一遇适当气候,“投资饥饿症”会很快旧病复发。三是经济运行虽然趋向好转,但市场消费价格涨幅居高不下。由于成本推动,加上不少地方、部门在价格放开后,一度存在“放而不管”现象,致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攀高,目前物价涨幅还在20%以上,超过部分居民承受能力。四是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利于社会稳定。五是价格改革虽然迈出较大步伐,但价格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近几个月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价格虽然上升,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更大,种植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局面仍未改观。六是这次宏观调控虽然迈开了间接调控的步子,但有些方面还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和组织纪律,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直接调控色彩,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发展滞后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资源的配置效益不高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