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长虹巨龙起京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8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长虹巨龙起京城
本报记者曾坤颜世贵
古都北京,从来没有今天这么辉煌。在绿色环绕中,那路、那桥、那直插云天的建筑群,无不令人惊叹!
在老北京眼里,北京城是今非昔比了;在外地人眼里,北京城是日新月异,总有陌生的感觉;而在初到北京的外国人眼里,北京城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了。
如果从空中鸟瞰京城,除了城中红墙黄瓦的故宫留有古都的象征,你还会发现,一个现代化的路网呈现在你的眼底: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环城干道与放射性干道交织成蛛网状,昔日的棋盘式格局变样了。一条条道路与一个个重要路口相连的,是一座座壮观的立交桥。在路、桥的两侧,一片片绿地以外,新盖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看不见的地铁长龙,也在奋力向前延伸。
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奇迹!
十年前,北京进出城难,没有一条像样的放射路,现在有了昌平路、京开路、京良路、通黄路、京石路、京张路、京津塘高速路、京榆路、广宁路、阜石路、机场高速路。十年前,北京城区几乎没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干道,处处卡脖子,现在有了国内城市中第一条没有红绿灯的33公里的二环路和刚刚改造竣工的没有红绿灯的48公里的三环路,65公里的四环路已起步建设,98公里的五环路忙着上马前的准备。十年前,全市拥有公路约6000公里,现在达到12000公里了。而千姿百态的立交桥,眼下已修建了124座,遍布京城的四面八方。至于人行过街桥、过街地道就数不胜数了。
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构成了城市的血脉和骨架,推动着古城北京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行列。
邓小平同志1992年5月视察西厢工程,陈希同市长结合自己的体会汇报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晚抓不如早抓,被动抓不如主动抓。”邓小平同志听了给予肯定:“完全正确,同意。”
    这也是逼上梁山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古老的京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对外交往多了,经济活动多了,生产发展了。但作为城市运转的基础设施之一的道路交通,日益紧张的状况,严峻地摆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面前。
这是历史形成的。他们预感到道路交通的矛盾与危机。自此,开始了艰巨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系列伟大工程。
这也是逼上梁山。
当初,道路交通一筹莫展。城里和城外的道路不能畅通衔接,进城难,出城亦难,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怨声载道的,要数城北的昌平路。这是一条重要的旅游路,去八达岭必经之地。可是昌平路只有七米来宽,还到处是水坑,两边又没有自行车道,人流、物流、车流,拥挤不堪。1983年底,陈希同在出访美国回来的飞机上,又讨论开了昌平路,非修不可。他对随同出访的黄纪诚说:“咱们今天就算定了!你来干吧。”
于是,打响了解决进出城难的第一炮。1984年3月15日,昌平路的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尽管认识并不一致,意见很激烈,但丝毫没有动摇军心,这年9月15日就修好了昌平路。紧跟着,又修好了去八达岭的路。
北京的路不是一处受堵。有一次,陈希同去房山,过了卢沟桥,被堵在长辛店的路上。马车、汽车、大卡车、小轿车,排成几公里的长龙。他没辙,在车上给黄纪诚打了个电话:“我在这儿塞着,出不去!老黄,京石路是非干不可了!”黄纪诚接到指令,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这段堵的路修好了。陈希同看后说:“这不行,这里通过了,那两头照样通不过,只是堵塞点的转移。你必须从根本上修起,从广安门一直修到房山。”
市区的交通也不轻松,“堵头”、“卡口”,时有领教。
1984年,国庆过后,大批外地人忽然涌进京城,全市出现了第一次交通大堵塞。从和平门到虎坊桥,不到两公里,公共汽车要启动30次,走走停停,哪里也过不去。乘车人呼天叫地。
这不是一个路段的情况,在62平方公里的城区都有发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全面整治道路。并认为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搞“新而旧”,必须从整体考虑。要有大手笔,要形成网络。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此牵头,广泛调查,拿出了《北京市城市交通现状与对策》的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因此在整整修了11条放射路解决进出城难的同时,在1988年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正式提出了“打通两厢,缓解中央”的紧迫任务。集中千军万马,解决城内路网的缺欠,先后建成二环、三环,并使之成为国内城市中第一条没有红绿灯的快速路。
然而,路面的增加赶不上车辆的增长。自80年代起,平均每年递增率15%,1993年达到20%。1980年,机动车不到11万辆,自行车不到30万辆,现在机动车已到77万辆,自行车已有800多万辆。很多路段呈饱和状态,西二环高峰时已超原设计能力24%。原来二环路一个方向通过5000辆,现在1万辆。
北京市政府看到了这个趋势,运筹帷幄,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马不停蹄,进入道路建设的新阶段——
结合旧城改造,拓宽一些大街的路面。计划从官园向东打通平安里,再往东形成又一条长安街以北的横贯东西的畅通大道。
围绕京城的四环、五环高速路的建设,提上开工日程。
城郊除了已有的110公里的高速公路,京延、京平、京开、京通、京密等几条重要的放射路,也要陆续开工,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
    修建一条无遗憾的路
在城市修快速路,架立交桥,在改革开放前的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尚属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时,中国老百姓包括路桥设计师们对城市道路的最高向往,依然停留在像长安街那样又宽又直有红绿灯的道路标准上。偌大的首都北京,立交桥数名列全国之首,也不过三五座之多。与发达国家比有半个世纪的差距!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建设现代化路桥的序幕。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
怎么建?现代化交通模式是什么?这是摆在市政设计院和市政专业设计院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尽管发达国家丰富的道路建设经验可资借鉴,但中国国情与之不同,人多车多自行车亦多,且在一条道上混行。经验不能照搬,只有结合国情、市情独辟蹊径。
80年代初,设计建造的西直门、朝阳门等立交桥,按快慢分行的思路设计成环形立交,体现了中国特色,建成初期发挥了很好的畅流作用。但是,时隔不几年,随着北京市车辆、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道桥设计缺憾日渐表现出来: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环形桥面上混道,阻塞了拐弯出口,车辆仍挤在桥上走不动,被陈希同称之为“新而旧”。
要解决“新而旧”,要使道桥设计不留遗憾,就必须具备超前眼光和点滴不漏的周密设计。现任市政协副主席黄纪诚,当时为修路总指挥,他对设计人员提出要求:“人的脑筋常常落后于现实,要用能看到的眼光再乘以5,设计要留有余地。”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1986年至今,市政设计院将现代化道桥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编成了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让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熟记于心。建西便门立交桥时,有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居中挡道,设计人员围绕保护这棵古树,设计出一个匠心独具的方案,古树非但没有砍去,反倒作为立交桥一景天造地设。
道桥设计越来越精,越来越雅,越来越巧。正如老书记李锡铭的题词所描绘的:“彩虹飞跨,东西南北任奔驰!”所建立交桥一律三层,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彻底分离;所建道路一律分高速路、快速路、辅路、非机动道,各系统互为分离又互相联系。而且,在市政设计专家的眼里,他们所精心设计的现代化路桥,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路桥的概念,而是作为城市基础来构思设计的。地上一条路,绿化、河道、周围景观全配套;地下7条线:煤气、自来水、电、通讯、污水、暖气、热水管线一次埋设,随路延伸,随路改造。过去,设计人行过街天桥只为行人考虑,近些年来,人行过街天桥的设计中,赋予其多种功能,为盲人设立了盲人道,为肢体残疾人设立了无障碍道,为骑自行车人设立了自行车道。当然,这增加了设计的难度。
一位来访的美国著名桥梁专家看了北京一些路桥工程,称赞说:“贵国城市交通远比国外大城市复杂,这么庞大的城市道路工程,立体交通处理得如此完美无缺,令人大开眼界!”
设计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并赋予中国特色的道桥来,是市政设计研究院和市政专业设计院始终追求的目标。不断吸纳世界先进道桥技术和设备武装自身。现在,这两个院90%的设计任务、70%的绘图任务,已靠计算机完成。并在道桥技术的软件开发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世界著名道桥专家对这两个院的实力,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在设计技术上,以及城市交通桥梁综合技术的应用上,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点缀和烘托出首都恢宏气势和大都市现代气派的三元桥、玉蜓桥、天宁寺桥、四元桥、机场高速路、东西厢、二、三环等路桥,是市政设计人员和市政职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中国人为世界路桥史上创下的奇迹。一位刚刚回国述职的中国驻东欧国家的记者,置身于北京现代道桥的美和力的旋律中,无限感奋地说:“走遍东欧,也没见有北京这么多这么美的立交桥。”
    能征善战越修越快
远见卓识的决策,向着现代化的超前的设计,在市政工人的手中变成了凝固的诗。
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拥有四万余名职工的市政工程局,不愧是市政建设中的主力军。在其局长张连生的带领下,十年前,拿下了北京市第一座大型立交三元桥;十年后,转战京城,顶着困难上,先后完成了东厢、西厢、南厢、西、北二环、东三环、四元桥等一批令世人瞩目的市政重点工程。去年底,又挥师西、北三环,摆开大决战的阵势,为京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造西、北三环,是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工程量是“两厢”工程的总和,而工期不到它们的一半。西、北三环的路段21.5公里,铺装面积110万平方米;沿线20座立交桥,其中跨河桥6座,铁路立交桥两座,桥梁面积20万平方米。地下管线70余公里,又十分复杂,稍不小心,就出漏子。
当1.5万名建设大军顶着刺骨的寒风开进工地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拆迁。集中点在公主坟,地方不大,却占到全线拆迁任务的50%。都是一些大单位。不过,都能顾全大局。现任修路总指挥、市建委副主任谢志强亲自出马做工作,二话没说,拆去了需要拆去的建筑。筑路的指挥官们告诉记者说,市民的理解极重要,那么大的拆迁任务,只遇到了三个钉子户。
西、北三环是在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大、工期紧、拆迁不到位、资金不到位、设计不到位的情况下开工的。市长李其炎时刻关心工程的进度,他问张连生:45周年国庆,希同书记和我要走你们修的西、北三环,让不让我们走?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熟悉市政工程局,他也“将军”:我记得你们局的“市政精神”,最后一句话是“说到做到”!张连生对部下传达说:“市领导把任务交给我们了,我们能不能完成,在国庆前形成一条快速路?这对我们是个考验,也是殊死一仗!”
工地上机器轰鸣,士气昂扬。冬天最冷的时候,也是施工最好的季节,包括地下所有的管线工程全部开工。暑天再炎热,也要施工。雨水再大,也没有间隙。工地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例。
“大钟寺有一段180米长、700毫米直径的污水管的勾管缝任务,又苦又累,王俊军青年突击队再三要求承担下来。
他们穿上胶皮裤子,用塑料布裹住胳膊肘,腰里系上绳子,抄起弧形抹子和小水泥桶钻进管子里。管内空间小,只能用胳膊肘和膝盖爬行,泛上来的地下水顺着胶皮裤子的边流到衣服里,冻得人直打颤。勾两个管缝,桶里的水泥用完了,晃动绳子让同伴拽出来,装满水泥再钻进去。几个来回,胳膊肘和膝盖便磨出了血。
就是这样,在那样的环境,他们爬行工作了13天,将89个管缝完成得透不过一丝光亮。”
“由18位女工组成的搅拌站后台供料突击队的前身,是曾在东三环工程中风里来、雪里去,清除路障,为企业捡回13吨钢筋头的十八姐妹文明施工小分队。今年她们转战北三环,看到混凝土需求量加大,后台供料不足,主动请战,接下了这个通常由男工完成的任务。
这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力气活。工地上每天需要十几方混凝土。一二百袋水泥要凭她们手搬、肩扛、车推,运到搅拌站,倒入搅拌机。上百车的砂子要一锹锹过筛,飞扬的烟尘呛得喘不过气,水泥沾在脸上燎出了红斑,腰酸了,臂肿了,手破了,没有人叫一声疼!
女工们只有一个心愿:通车后,我要带孩子在桥上走一圈,告诉他,妈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建设这漂亮的大桥也有妈妈的一份辛劳。”
正是他们,顽强拚搏,用自己的双手,拓宽了道路,架起了桥梁,按期完成了西、北三环的改造工程,路面平展,眉清目秀,在京城的市政建设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人们理解他们,钦佩他们,支持他们!
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范励修说,如果没有这10年叫足劲修路,今天北京的道路何以能承载现在每月新增1万辆车的增长速度?又何以能够维持今天这样一种交通局面?
高速发展的道路,不仅仅起到缓解交通紧张的矛盾,更大的作用是对北京经济蓬勃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开路没有建成时,大兴县路边地价400多元一平方米,没人要。京开路一通,地价猛涨到1000多元一平方米,还抢购。
机场高速路建成前,那里还是一派乡土气息。如今机场路修起刚2年,大片大片的现代化楼群沿路拔地而起。
…………
路也是生产力。现代化路延伸到哪儿,哪儿便繁荣、兴旺,现代化路延伸到哪儿,哪儿便面貌一新。
路像一条巨龙,桥似一道长虹,龙虹跃起,载着古都北京去构筑明天的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