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极具远见的战略决策——忆王诤同志对电子工业发展方针的决策的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7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极具远见的战略决策
——忆王诤同志对电子工业发展方针的决策的贡献
高峻
1963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无线电工业管理局)为基础,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任命王诤同志为部长。其主要任务是: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线电工业(即电子工业)要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统一规划与管理全国的无线电工业,加速发展新技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先进的电子装备。
具有我军几十年无线电通信工作丰富经验的王诤同志担任四机部部长后,多次开会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电子工业概况、与世界电子技术的差距、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以及无线电工业部的基本任务。在一次党组会上(当时我是部党组成员),王诤部长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贯彻执行“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方针,就应“寓军于民,以民养军”。要下最大的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优势。第一,加强科研,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军事电子尖端技术,保证军事电子装备适时更新换代,要跳出单纯仿制的模式,不受制于人。第二,要重视“平战结合”,现有的工业基地(主要指解放前的老厂)大部分在沿海地区,有利条件比较多,但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潜力。同时,对新基地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新厂,要抓紧收尾,尽快发挥生产能力。并要积极规划在后方建一批新基地,要“准备打仗”,使其在战争期间一定能保证电子装备的供应。第三,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发展新产品,就必须厂、所结合,研制改进产品。同时,必须抓好基础产品——元器件、仪器仪表、专用工艺设备,以及基础的基础——专用原材料等……否则,整机的生产就是“无米之炊”。第四,对国民经济建设,邮电、通信、广播、医疗、地质、矿藏勘探、遥控与遥测,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电子产品,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好生产。以“寓军于民”,储蓄力量,培养技术队伍。要积极发展地方电子工业,把电子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到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现在,半导体技术是国际上一种新兴技术、西欧各工业强国只注重发展电子管技术,而美国、日本以发展半导体器件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为主,进而形成了两大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与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水平已有差距。我认为: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全国半导体器件专业委员会”同若干研究所、工厂认真研究协调,并强调注重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子管技术也要适度发展,着重是大功率发射管……上述各要点经党组会讨论后,一致同意提交电子工业领导干部会上讨论,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措施,积极组织实施。
1963年二季度初,王诤首先从陆军通信装备改进设计结构提出了对现有通信机产品革新,搞“系列化、小型化、半导体化”的建议。他召见我(当时我任二局即通信导航局的建议局长)和郭文昭(二局技术处长)商议细节,研究如何组织分配有关厂、所的任务(这时的电子专业性研究所归国防科委建制),并指定由二局牵头,与通信兵部共同商议拟订“三化”方案。同时,考虑到“三化”后各个整机必须由相应的小型基础件构成,故要研制与设计同步进行,研制新型基础产品。例如,超小型电子管、半导体器件、小型阻容元件、电池、微电机等配套问题。这样也是为以后的“通用化”、“标准化”打下基础。据此,我们与通信兵部及使用单位先拟订了陆军用的几种整机的系列化、半导体化、小型化方案:
1.100W—1600W系列短波发射机(车载或固定)。
2.15W半导体化电台(代替大“八一”电台)。
3.半导体小型化短波团营电台(代替老“七一”电台)。
4.半导体小型化“883”型轻便野战营、连(排)报话机(后改“884”型)。
5.短波半导体化全波段接收机(代替7512型12管接收机,仿苏克洛特机)。
6.改进仿苏的坦克电台和炮兵电台(混合式),以及其他可用半导体管小型化的产品。
为上述产品实现“三化”,我们召集了100多个有关单位的总工程师、设计科长及有关同志,齐集一堂,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勇于分担任务。经过一至二年的辛勤劳动,先后拿出可行性报告和样机,送部队试用、验证、评议、鉴定。发现或提出问题,再改进。小批量试产,考验工艺,小批量装备部队试用,就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依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我们很快走出了一条自行设计、成龙配套生产我军通信设备、以军带民发展应用半导体新技术的可行之路,并且越走越宽广,使当时濒于停顿的半导体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通信装备的改革中,并通过军品订货促进了我国半导体技术的长足发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王诤同志亲自指导下取得的!20多年过去了,站在90年代回首来看那批整机,尽管与当时国际水平有些差距,但在60年代我国经济技术的条件下,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下,能够取得当时的成绩是多么的不易,这里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与劳动!特别是凝聚着王诤同志的多少心血与智慧啊!
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王诤同志的预见是正确的。微电子半导体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发展非常快。由四五十年代的分立器件发展到60年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C),然后发展到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IC),继而发展到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接着发展到90年代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几乎是年年有进步,三年更新一代,十年一大变。1970年欧共体对美日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逆差仅5亿美元,但到1982年逆差高达102亿美元。现各政府已意识到他们过去对这一决策的严重性。正如法国国会一位议员在向国会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半导体的战略地位不断增长,影响了全部工业的一切方面,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武器”,惊呼“在日本和亚洲的攻势面前,欧洲和美洲的地位衰落得实在太严重了!”
正当微电子产业蓬勃兴起之时,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处于严重困难的境地。在这期间,王诤同志一度被迫暂停工作。电子工业战线广大职工,排除“左”的干扰,贯彻王诤同志制定的发展方针,坚持生产和建设,使我国微电子产业犹如悬崖峭壁上的一棵小松树,艰难而又顽强地成长着!但由于“外界”干扰过大,小树的树干既不“壮”,又多了几道“弯”,成长的速度也受到影响。“文革”这10年的大好时光,正是国际上微电子技术大力发展时期,从而形成了我国与国际上的巨大差距,并且越来越大。但是,这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王诤同志提出的电子工业发展方针是多么地正确!重点发展以半导体为代表微电子技术的战略决策是多么地富于远见!
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史来看:建国后,从极脆弱的电子工业基础发展到60年代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乃至1982年改为电子工业部,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经济的基础,包括各省、市、区的地方电子工业,现已成为一个门类、品种较全、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工业部门。然而开发高新技术急待爬坡,特别是微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故到80年代,军品订货大量减少,电子企业顺利转产民品,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电子工业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令人振奋的是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把电子工业列为“重点支持生产的产业”中的第12项,把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IC)列为其中8个方面之首。特别是在1990年底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第(21)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到突出位置”,其中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开发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中心、计算机为主体的投资类电子产品,大力加强微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普遍应用……”从1963年王诤同志始,到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止,把微电子技术放到党中央的决议之中,提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在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史上亦是史无前例的!历经了建部,兴盛发展,换部长,再兴盛,下放工厂,28个春秋,才得到了举国上下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91年越出了一个“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1993年又越出了一个中国电子工业部!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高度概括,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强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电子工业做为高科技总是要发展的,既然总结了经验,那么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的精神,从而推进我国微电子高技术加速发展!
王诤同志对革命坚定不移,有坚强的党性、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十年动乱中,虽身处逆境,但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同错误倾向做斗争。他胸怀坦荡,待人诚恳,为人厚道,公正无私,态度明确,廉洁自律。不摆架子,善于虚心听取下属意见。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爱护人才,作风民主,团结“一班人”,出色地、创造性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现代化,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政绩卓著,深受电子行业和通信兵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他积劳成疾,在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同时,仍关心国家大事和电子工业的发展。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