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8
第2版(经济)
专栏: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
陈俊生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末农业能不能再增产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目标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剩余,就业都不充分。我国农村人口比重高达7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来得快,来得猛,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亟需解决。现在提出这个问题为时不晚,希望同志们都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和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4亿多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等)劳动力3.3亿,占75%;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等)5456万人,占12.4%;从事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5544万人,占12.6%。从这里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这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了很大变化,但总的看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占的比重太大,这是产生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根源。现在一般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据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等部门对10个省、75个村、1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流动的范围看,大体有3种情况:县内流动占30.7%,省内流动占33.1%,省间流动占36.2%;从方式上看,大体有4种情况:由本地农民带出去的占40%,外地亲友介绍的占18%,外来招工、村集体输出、职业介绍机构组织的占10%,农民自发流动占32%。要逐步实现有序地、适度地转移,而不是自发地、盲目地流动,任务还很艰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而且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到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左右。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2亩,今后随着人口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剩余劳动力增加。建国以来推行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地位,使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分配权和资金、劳动等资源的配置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原来10个人干的活现在4个人就能干好。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我国却高达70%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这个问题还会进一步突出。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条件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仅以乡镇企业为例,到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只有27%,而一般发达国家在40%以上。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几乎60%的产值和就业是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个国民经济是这样,农村第三产业就更薄弱了。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容量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不发达,剩余劳动力就多。
(四)种粮比较效益低,吸引不住大批农民留在农村,使一些人流出来,变成流动人口。现在第二、三产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家寄予很大希望,但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容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五)我国多年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50年代开始,我国就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以城市为中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相应地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原有的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实行户籍制度的好处是城镇人口不会大增加,减轻了负担,但是城市化水平就低。目前,一般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都在80%以上,我们只有26.2%,这就产生了庞大的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
以上这些是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的基本原因。
这个问题不解决影响很大。第一,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现在人力都用不完,谁还有心思搞什么机械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部分农村出现变相撂荒土地的现象。由于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萎缩,有一定文化、体魄健壮的青年人外流,留下的大多是素质较低的年老体弱的农民,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造成了大量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上,农民不能在其它行业上就业,收入增长就慢。假如兄弟三个,只有一个有地种,另两个没活干,收入当然就低了。第三,影响社会安定。历代社会,安居才能乐业,反过来乐业才能安居,社会才会安定。劳动力没活干,安居不下来,人心浮动,到处流荡,当然就没有稳定可言,不但影响到农村安定,也影响到城市安定。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火车站里人们到处横躺竖卧,秩序很乱,火车也不能正点。人口、劳动力失控必然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大局。农村剩余劳力,从北方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到处流动,有的找得到工作,有的找不到工作,散之四方,对各方面影响很大。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要转变两个观念。一个是劳动力这么多,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现在一说要办点什么事,大家都说没有钱,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们国家缺的是钱,多的是劳动力。我们怎样面对现实,看待劳动力这个资源呢?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就会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发展工业有个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我们发展经济也有个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去年我到河南林县(现在叫林州市)调查,他们讲,修红旗渠是第一次原始积累,十万民工出太行是第二次原始积累。有了这两次资本积累,才遍地开花地办起乡镇企业。因此,原始积累不一定都是先搞货币积累,也有从劳动积累开始的,同样也可以达到原始积累的目的。把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替代资本,增加活劳动投入,这是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50年代、60年代,城市和农村都搞了一批大工程,现在来看都令人惊讶。以当时的财力,是怎么搞起来的?重要的一条就是劳动积累。当然现在不可能完全采取当时的做法,但“劳动就是资本、就是财富”这个道理,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运用。现在我们对这一巨大财富还重视不够,常常认为人多为患。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不要把它当作包袱而要当作财富,有劳动力才有生产力、创造力,才能发展各种产业;有劳动力,才有多样化的消费,才有繁荣的市场。事实上,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方,都是劳动力稠密的地方。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73%,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它看成包袱,要看成财富,从而对劳动力资源要积极开发、利用,使其转化为资本。
另一个观念是,不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出来,农业经营不可能达到适度规模,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因此,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管理工作跟上去,合理引导,就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有序、适度地转移,逐步做到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有人主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主要往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这不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现在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好多劳动积累是资金、物质替代不了的。前段时间我到辽宁省考察,辽宁省就是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增加活劳动的投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87—1993年,全省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人工为12.76亿个,按当时日工值5元计算,就是63.8亿元,相当于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物化劳动(资金支出)2.5倍多,是全省投入的物化劳动的1.8倍。辽宁省由粮食调入省变为调出省,由农业小省变为与工业相匹配的农业大省,活劳动积累是一条重要途径。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途径还在农村,应立足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来消化。这也是我们基本国情决定的。全把希望寄托于往大城市转移,是行不通的。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低,城市发展不足,数量少,大中城市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失业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果我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放任自流的话,大批劳动力都涌向城市,城市应付不了,城市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至少目前依靠现有城市转移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农村消化剩余劳动力。现在农村有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主要是我们利用不够。农村要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我国有宜农荒地5亿亩左右,宜林荒地11亿亩左右,潜力还是很大的。现在仅可利用的沙地就有10亿亩,用十年八年开垦5000万亩到1亿亩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吸收很多劳动力。有很多农民对在城市做工、经商并不熟悉,进城风险大,只要有适当的政策使他们在土地上的投入能得到适度的报偿,再加上有力的组织引导,广大农民还是愿意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实现勤劳致富的。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增加大量的活劳动投入。我们开始搞乡镇企业的时候,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已有1.2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乡镇企业进一步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中、西部乡镇企业还要大发展,还能吸收一大批劳动力。可以说没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特点,也就很难有这么多的乡镇企业。就是因为我们有剩余劳动力,价格便宜,乡镇企业才发展得这么快。今后乡镇企业,重点要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地区幅员大,资源丰富,发展乡镇企业不仅可以使经济振兴起来,也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四)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有小城镇1.9万多个,这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场所。据测算,改革开放的15年来,农村小城镇累计吸收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以上。实践证明,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作用很大。第一,可以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第二,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第三,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转移一部分劳动力到小城镇去,农业劳动力少些,人地比例不那么紧了,土地经营规模就可以扩大一些。所以应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抓紧规划设计小城镇建设体制、产业和乡镇企业布局、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城镇土地租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镇的体制和政策理顺了,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很可能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大增长点。
(五)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适当吸收农村劳动力,这条路也不能完全堵死。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没人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像饮食服务业、家庭社会化服务业等,都需要很多劳动力,潜力很大。特别是县城,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结合部,发展潜力很大。应该制定规划,充分发挥现有2000多个县城的作用,使一部分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这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广东省调查,全省有外来劳动力1200多万人,2/3在城市,其余的在农村种菜种果。所以沿海地区吸收内地劳动力也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完全制止恐怕也不符合实际。但是要提倡适度地、有序地转移,防止盲目地、自发地流动。
(六)最后,要搞好就业培训。搞好成人教育和劳动力培训,给更多人创造就业条件。要到什么地方去,那个地方人情风俗怎么样,外出要注意什么,不要上当受骗等等,也都要列为培训内容。更主要的是,干什么要认真学什么。对搞建筑的,要进行建筑技术培训,从事林果业的,要搞林果技术培训。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现在广东、北京种菜的,在大型养猪场、养禽场干活的,多数是外地人。你要他去种菜、养猪、养鸡就得专门培训种菜、养猪、养鸡的技能。要通过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条件。
    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探讨的几个政策问题
(一)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不能松懈,以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不落实,农民负担加重,务农的兴趣不高,这也是引起农民向外流动的一个因素。为了防止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盲目外流,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定要加强,各项农业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搞农业综合开发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容量最大的一个途径。对利用“四荒”从事集约农业和“三高”农业的开发,在资金、国家定购任务等方面要给予一定优惠,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三)要安排一批以工代赈,包括中央的、省的以工代赈。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他开垦荒地,开垦沙地、造林,或造小平原等等。
(四)要使农村内部收益合理,比较效益合理,特别是种粮的收益要合理。收益少,他就要走。到广东种菜一天就是几十元,打小工、扫大街一天20多元。调查发现,一年人均能挣2000元的村,劳动力就不出来;收入1500元的,也不出来;收入1000元以下,农村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到外边打工几个月就能挣来这么多钱。所以,一定要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要解决好,种粮的比较效益要提高。
(五)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组织及管理协调机构,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所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有机构来管理,他们要到哪里,怎么才能有序地流动,得有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才行,而且要允许这些机构有偿服务,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不管是谁办的服务机构,都要以服务为核心,切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好务。
(六)积极落实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贷款。现在这些贷款实际多数没有落实,光有规模,越穷的地方存款越少,自己贷不出来。要加快实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提高中西部地区吸收劳动力的容量。
(七)国家在产业政策上要鼓励和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对乡镇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要合理规划,并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
(八)要尽快出台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户籍制度是非有不可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完全固定起来恐怕也不行。户籍管理怎么办,要研究这个问题。
(九)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引导工作,社会保障要跟上。对已在乡镇企业或其它行业就业的农民,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社会各项保险事业,解决其后顾之忧。对已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也要注意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稳定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对策,是牵动全局的大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不研究对策,剩余劳动力还是盲目流动。总得有点办法,有对策才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