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共唤春光上枝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9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侨乡采风

  共唤春光上枝头
黄康俊
这是江门侨乡最具鲜明的特色之一——海内外乡亲携手共办公益事,共建精神文明家园。
昔日五邑穷,人们没书读,更没有一处像样的文化教育场所,只得被人卖猪仔出洋干苦力。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办一所自己的大学,成了海内外乡亲的一个共同心愿。1983年,时任江门市委书记的黎子流自立军令状:“宁可不吃饭,也要办起五邑大学”。此事传出,五邑乡亲和海外侨胞奔走相告。于是,一个内外合力,共创大学的壮举,首次写进中国教育史册——走进这风景如画的校园,但见任何一座建筑物甚至校门,都各个镶嵌着不同捐赠者的名字,诸如伟伦图书馆、陈瑞祺科学馆、台山五友楼、谭兆体育中心……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在称为全国最大的教学主楼,我们透过“捐资捐物芳名录”,得知捐赠额从2700多万到1万几千元不等,共达1.2亿元,热心人士从海内到海外逾5万多。
侨乡人以“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办学方针,设立12个教学系部,设本、专科33个专业,还成立夜大和函大,一个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具有侨乡特色的高等教育阵地已形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外侨胞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使五邑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同美、加、英、法、意、瑞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行多种学术交流并取得了颇佳的成绩。这使常年大批来访的外国官员和专家为之惊叹。博茨瓦纳共和国总统马西雷先生在访问该校时大为感动,说:“中国江门好得很!中国华侨好样的!”
有人说,侨乡只有物质财富而缺精神财富,只有人办工厂商店而无人办文化教育。殊不知,在江门五邑,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为侨乡人和海外侨胞热衷于用有形的物质去锻造无形的精神财富的一项项义举激动不已。
台山——一个县级市,竟然划出一个占地达7万平方米占城区1/4的旅游景点来兴建“文化新区”——据称在全国目前尚属首例。这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浩大工程,其包括台山影剧院、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科学馆、电视大学和儿童服务中心等八大项目。无疑,这是海内外乡亲魂系故里情牵桑梓携手合奏的一曲千古绝唱。除台山影剧院为当地政府拨款兴建外,其它便是海外侨胞慷慨解囊的见证。当你徜徉在偌大一个花园般风景幽雅的文化新区,望着那一座座巍峨宏伟、典雅别致、各呈异彩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筑群落,看着那熙熙攘攘活跃在各个文化科学艺术天地间的人们,你一定会为今日的侨乡人感到欣慰和自豪,你更会为侨乡所独有的“一方风景”思索很多很多。你于是就不难理解:一个县级市,竟然拥有自己传统的“文化艺术节”;竟然主动无偿为上级兴建“海涛作家别墅”;竟然有侨胞妻继夫连续独自捐资数百万兴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竟然拥有历史渊源的世界级画家、艺术家、文化名人……
我在著名风景区的圭峰山下,看到五邑的另一精神面貌——广东省二级甲等医院之冠的新会市(县)人民医院。这也是海内外乡亲共唤春光上枝头的又一见证。
这是一座花园式医院,是全市卫生系统的“文明窗口”,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但有谁知道,她在1985年才兴建,是当地政府在旅居美、加、港、澳等地爱国同胞资助下,以一流医疗设备和技术要求办起来的。侨乡从此结束了“重病送省城”的历史,光新会医院便成了当地危重病人抢救和医疗技术的指导中心,又成为中山医科大学和广东医学院等的教学基地。一位患急性重症肝炎的新西兰华侨,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后,撕掉立下的遗嘱,激动地说:“还是祖国的医生医术高明,医德崇高啊!”
今日侨乡,无处不春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