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海上精锐之师——记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28
第1版(要闻)
专栏:

  海上精锐之师
——记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
新华社记者黄彩虹通讯员胡社友本报记者谢国明
八一前夕,一艘艘新型战舰在东海海域圆满完成地地导弹发射训练任务,胜利返回军港。
执行这次任务的海上编队就有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今年3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给这个支队记集体二等功。
这是中央军委第一次向人民海军舰艇支队一级单位授予这样高的荣誉。
1991年以来,该支队连续3年被评为全军训练先进单位。军委主席江泽民、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等领导先后视察了这个支队,并题词勉励。江主席检阅了这个支队的阵容后,握住部队领导的手说:“有这样的部队,党和人民就放心。”
  从近海走向大洋
迎着咸腥热辣的夏季风浪,一支由导弹驱逐舰护航和万吨级大型综合补给船组成的远航合成编队,经过几昼夜的高速航行,驶抵波涛连天的西太平洋某海域。
一场潜艇与军舰隐蔽会合的合成训练拉开了序幕。作战指挥室里,一台台现代化的卫星导航仪、定位仪、气象传真机不断地显示着各种数据;大幅海图上,两条红蓝色的航线在延伸;报房里,程控电传仪和高能组合电台静静地传输着报文。
“蓝鲸进入隐蔽区,虎鲨进入待机点!”
随着舰队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道指令快速地显示在指挥舰和各编队舰艇的微机屏幕上。
碧波无边的大洋上,舰船编队迅速驶向指定海区。水下,昼夜奔袭航行到大洋的潜艇,以最高速度向就位点潜航。日近晌午,一艘银灰色的巨鲸从水下猛地抖落满身波涛钻出洋面。
“大洋潜舰隐蔽会合一举成功了!”水兵们就像在异国他乡见到亲人一样,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合成训练的成功,标志着官兵驾驭高新装备潜舰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个部队艘艘战舰已实现了全天候航行,全天候射击,全方位对抗。火炮射击、发射导弹、火箭均取得优异成绩,使用新型反潜指挥仪系统攻击潜艇数百次均获成功。
几年前的一天,某国海军军事代表团访华时点名要看这个支队的海上射击表演。
舰艇出海,偏偏遇上了罕见的大雾。人站在舰首看不见舰尾,更不用说万米之外的靶船了。
“今天恐怕要开国际玩笑了!”很多人担心这么恶劣的天气表演会砸锅。
带队出征的支队领导却胸有成竹,面对复杂的海情,他下令启动电子计算机系统。
“嘣!嘣!嘣……”速射的火炮震得军舰颤抖,随舰出海的客人仿佛心也蹦到了嗓子眼。炮声刚刚沉寂,电台就传来验靶结果:主炮命中23发,副炮命中46发。双双超过优秀标准。
贵宾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前不久,他们观看过某大国海军在微风吹拂的海面进行的一次射击表演,命中率远没有这样高。
  从粗犷军人到学者精兵
一艘现代化的战舰,就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城。军舰上使用的全功能、全自动电子控制系统、卫星导航、导弹制导等系统,无一不是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当国产的新型战舰进入这个支队时,再也没有比人才与装备的矛盾更为突出的了。支队领导意识到:高科技装备,就必须有高素质军人,要把四肢发达的军人训练成知识丰富的学者型精兵。
一个系统工程启动了。
——让舰长们第二次上大学。第一位舰长、副舰长、业务长、部门长,尽管也都喝过大学墨水,仍照样优中选优,送往舰艇学院再次深造,毕业以后再选拔到护卫舰、驱逐舰上当舰长。如今,这个支队的舰长,每个人的知识面都覆盖微电子、自动控制、统筹学、航海学、动力学、计算机技术、卫星导航、遥测遥控、航空航天等34门学科,每个舰长一次性训练的必读书籍摞起来有1米多高。看了这个支队的舰长全训合格考核后,海军军训部长说:“你们的考核,真比考博士还难啊!”今天,这个支队的数十名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的舰长、副舰长,全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支队领导中,1/3拥有双学历。还培养了一批开着飞机能上天,驾着军舰能下海的新一代舰长。支队舰上干部本科毕业生占96%以上,有19人还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和海军工程学院等重点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全支队成了我军技术最密集,人才最密集的部队之一。
——全方位、“全天候”地开辟第二、第三训练场。新干部、新水兵从院校和训练团分到支队,都要进行本专业和岗位合格培训。导弹、火炮、雷达、机电等三四十个专业每年都要进行本专业的应用深化培训。支队领导与各专业的业务长都是教员。每年,支队各专业的各类培训班就有200多期。只要军舰没出海,支队就像个科研所,就像个大学院。连续5年不断的培训,不仅使他们成了合格的舰员,还使支队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学者型军官”,“知识型士兵”,支队每艘战舰,都有一个“学者群”,舰上每个战位都有一两个“尖子职手”,有的还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昔日粗犷的军人如今变成了学者精兵,创造了许多令专家学者们惊叹的奇迹。1993年10月,某驱逐舰要执行一次重大的实弹发射任务。可在备航检测中,舰上作战指挥控制中心计算机联调不起来。支队几封急电从天南海北请来了4家科研所和总装厂的12名科技人员排除故障,但由于有一家科研单位的专家没有及时赶到,现场的技术人员怎么也测不出毛病。这时,支队修船科助理员武海庭和几名业务长挤了过来,他们在分析了检测过程后认为,故障可能出在脉冲电源系统数据装填不对。专家们首肯,请他们动手修理。他们将设计的数据装填进去后,雷达和导弹指挥系统便立即开始了工作。翌日,随着海上编队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烈焰顿时覆盖了驱逐舰甲板,掠海飞行的导弹迎着大风狂浪,一举击毁远海靶标。
官兵们不仅能排故障,还能把常年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近5年来,由支队领导和各专业业务长直接动手,编写的专业训练大纲、教材、使用保养手册就有30多种,其中10多部条令、大纲、教范被海军和院校推广使用。
  现代化舰长的摇篮
1993年10月的一天,3艘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正航行在大洋某域。突然间,各舰的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原在驾驶台瞭望的各舰舰长旋即冲进作战指挥中心,揿动电子威胁判断装置,屏幕显示:空中,多批重型轰炸机朝本舰袭来;海面,“敌方”驱逐舰编队已进入导弹发射阵位;水下,“敌”潜艇正向我步步进逼。
“战斗警报!”编队下达的战斗命令瞬间传到各个战位。
随即,作战指挥中心显示器、发射机、监视器、计算机开机了,各类指示灯闪闪烁烁地显示了导弹发射系统运转状态;主炮、副炮跟着炮瞄雷达系统起仰俯侧同步转动起来……电子王国发出的一系列指令使我方编队立即转入反攻击状态。
这一系列严密防范系统,都是在电子计算机的控制下,几乎是在同一分钟里完成的,其快速综合反应能力,大大超越了手摇操作的方式。
就是在这种近似实战的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环境中,这个部队铸造着一支海上精锐之师所必需的指挥员、战斗员。
“舰长工程”,一直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海军称为比建造现代化战舰还重要百倍的工程。培训一个舰长,其周期少则10年,多则20年。1990年以来,这个部队在前后完成数十艘单舰全训合格的同时,培训了数十名全训合格的舰长和3000多名部门长与技术能手。
远航能力,一直是衡量一国海军作战能力的显著标志,也是对舰长综合水平的一个全面考核。当部队装备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他们便勇敢地驶向了大洋。近年来,他们曾鏖兵西太平洋,遨游印度洋,到西沙、中沙、南沙巡逻,在滔滔太平洋进行编队对抗,累计航程20多万海里。
去年春天某日,某舰在太平洋海域执行一次训练任务。傍晚,海面上刮起了11级以上大风,战舰顿时犹如掉进了浪谷之中。一排排山一样的巨浪朝军舰压来,舰首与甲板一下子就插入了几米深的狂浪中,舰尾的螺旋桨却翘出了水面。呕吐不止的水兵们,此刻心也仿佛吐到了嗓子眼。
险情太大了。风浪已超过舰艇的设计性能,狂风恶浪像随时要吞没战舰,藏在狂浪下的岛礁也会随时给军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官兵们没有畏惧退却。舰上的避碰雷达、警戒雷达系统,卫星导航、电罗经、磁罗经等定位系统和减摇装置在舰长指挥下,都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海图作业板上,航海业务长新标出的一条航线正与图上预定的航线吻合在一起。
经过21小时的生死搏斗,水兵们开着战舰回到了千岛环绕的军港。
此后,这群用现代化装备闯过大风浪的水兵再驶向远海大洋的时候,风浪再大,海情再复杂,也都个个底气十足了。
海上精锐之师是在怒海狂涛中摔打出来的,大风大浪,铸就了这支万里海疆的雄师劲旅。近6年来,这个部队的官兵创造了海军训练史上的10多项第一。几十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将领和外交官观看了他们的舰艇操作与实弹射击表演之后,都称他们为一流的部队。 
压题照片:新型战舰海上编队。黄彩虹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