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同安圆了“阳光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30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同安圆了“阳光梦”
本报记者梁小琴
几年前,成都很少有人知道同安这个地方;而在同安人心目中,成都同样是个遥远的去处。
其实,位于成都平原东部边缘的同安,距成都仅18公里,人称成都平原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瓜果飘香。然而,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去一趟成都要在土路上颠簸近两个小时。同安还穷,不靠区、不靠镇,也不靠公路,没有大企业,仅有几家作坊式的乡镇企业,是个典型的农业乡,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水果大量下市时,运不出去,只好便宜卖、敞开肚皮吃。秀美的自然山水掩饰不了捉襟见肘的困窘。198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18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400元,在全区19个乡镇中排名最后。
金秋十月,记者去同安采访,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汽车沿刚刚贯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仅跑了一刻钟,一座恢宏的立交桥便出现在眼前。拐出高速公路,就到了同安。
仅仅四年时间,同安人白手起家,在一片沃野上建起一座初具规模的城乡一体化集镇。60米宽的阳光大道旁是漂亮的、风格各异的楼房,饭店、商场、公司应有尽有,热热闹闹。马路上来往的车辆装满蔬菜、水果和各种建筑材料。公路边占地500亩的综合贸易市场气派非凡。依山傍水的度假区、游乐区典雅幽静。镇边桔园里挂满一个个“红灯笼”。是城是乡已很难划清界限了。
“我们的阳光梦总算开始圆了。”同安镇党委书记、镇长朱福忠指点着崭新的同安说。
朱福忠介绍说,昔日的同安虽然穷,但也有许多优势。距成都如此之近,又背靠龙泉花果山风景区,凭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把同安建成集商贸、旅游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卫星城,并非异想天开。但是闭塞的交通是发展的拦路虎,同安的发展必须有畅通的道路。只有将交通动脉疏通,才能将同安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
说干就干。1991年冬,刚刚收割了大麦作物的农民们来不及喘一口气,集资80万元,开始了同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建设。短短20天时间,就在一块16.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筑起12条间隔500—800米的井字型干道路床,同时大力整治断头路、机耕道。1991年,号称“西南第一路”的成渝高速公路动工,横贯同安,并在同安境内建第一座立交桥、设出口,不起眼的同安一跃而为成渝间的第一个驿站。同安及时地抓住这个历史的契机,调整规划方案,紧紧围绕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商贸旅游来布局。同时,花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共投资2.2亿元,建成日供气1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日供水14万吨的水厂、2.4万门程控电话及11万伏的变电站、纵横交错的高等级水泥路面及规范的商业用房……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全面振兴,乡镇企业产值、利税连续4年翻番,基本形成以建工、建材、电子、食品为主的工业结构。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415元,超过全区平均水平。近三年,已有8个国家及地区的24家商业机构在同安投资开发92个项目,几十名高级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来同安落户搞建设。
在同安采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同安镇建设的起点高,综合开发与长远建设协调统一。同安镇按功能分为生活区、旅游区、贸易区、工业区等,着重搞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功能。全镇则按山水林田路房及企业统一规划,以兴建道路和高标准灌渠为突破口,实行综合治理。坝区实行林路配套,山坡以果树为主,将农业与生活、旅游、观光、保护环境融为一体。几年来,共修筑整治了山区公路、乡村公路150条,修高标准灌渠13万米,还原耕地4000亩。
同安的开发模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认为其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超前性,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1992年,同安被列入四川省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1995年3月,被四川省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同年6月,又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