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阅读
  • 0回复

“立体农业”天地宽——周口地区立体化间作套种一亩能顶两亩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5
第1版(要闻)
专栏:

  “立体农业”天地宽
——周口地区立体化间作套种一亩能顶两亩用
本报记者戴鹏
棉花白,大豆黄,高粱红……如椽巨笔,把豫东平原的秋天挥洒得色彩纷呈。踏上这块土地,无论如何也难以把昔日的“黄泛区”、“风沙窝”与之联系在一起。
周口是个典型的平原地区,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在灾害频仍、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连续10年粮棉产量稳步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8元增加到1994年的831元。今年夏粮比去年净增5.25亿公斤,占全国夏粮净增总数的1/3。
“在平原农区,搞好‘立体农业’,是近年来我们的努力所在。”地委书记王延明说。
三角体无论怎么放都是稳定的。高产、高效的种植业,带动规模化的养殖业,两者作为原料来源,培育了“农”字号加工业。加工业既为种、养业找到了增值出路,又反过来“反哺”种、养业,构成了周口地区立体农业的框架,形成三维支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就是周口农业所以稳固强实的原因所在。
间作套种向天空要耕地
“一亩地要顶两亩地用,高产高效就有指望了。”这对于人均只有1.2亩耕地的周口农民来说,不啻是梦想。扶沟县李庄乡高河套村一个叫高喜的农村干部使它变成了现实,他针对不同作物的高低、生长期、生存要求和各自习性,按“高低相间、层层见天、互不影响、共同成长”的种植原则,摸索出了“一麦两玉米”、“一麦三玉米”、“一麦两菜三玉米”、“一麦两棉花”、“一麦一菜两棉花”等40多种间作套种模式,从一年“三种三收”到“六种六收”,充分利用了耕地和阳光资源。现在,扶沟县全部耕地都实现“立体化”的间作套种,复种指数高达246%。就是说,一亩地顶2.46亩地种,亩产高的地块达到“双吨粮”外加150公斤皮棉,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连续19年,全县粮棉产量以10.7%和37.3%的幅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4元。周口全区80%多的耕地实行立体种植模式,复种指数接近200%。
十几年的营造,全区农田林网、防风固沙林带、路河林带、村镇绿化已成规模。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7%,从而大大减轻了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改变了生态环境。“半日流沙谷折头、一夜大风麦见根”的情景再难出现。
低洼平阔的地貌和所处易涝易旱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周口水利既要防涝又要防旱。至今全地区已有机井10万眼,一般井14.9万眼,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65年建区时的十几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17万亩,旱涝保收田达472万亩。眼下,全区兴起了“打井热”,仅今年前8个月就打机井8000多眼。
“七所八站”的3100多名农技人员,为农民兄弟传输科学技术和崭新的耕作方法。几年来,科技服务在这场种植业“革命”的成果中,起码占有2成以上的贡献份额。
规模养殖赶黄牛奔小康
把养牛当作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行规模养殖,尤其是利用种植业弃料,采用氨化、青贮、微贮的方法使秸秆、秧蔓过腹还田的科学化养殖,则是90年代初周口农民的创举。
如今,全区黄牛存栏已达201.7万头,年出栏60万头,全国排第二,全省数第一,稳稳当当地占据着全国秸秆养牛“排头牛”的位置。去年,国务院表彰两个“秸秆养牛先进地区”,周口和安徽的阜阳各捧一金。“全国秸秆养牛十佳县”,周口的太康、淮阳又占两席。
太康县高朗乡马图河村的李喜成、李俊华,都是四口之家,又各有10头牛的保持量。三年来,边买边养边卖从不间断。他们说买一头牛犊育肥后一般可获利500元左右,自繁自育一头改良牛,赚1000块钱“没的跑”,完全抵得上一亩地的收入。每家种五六亩地,种植可收入1万元,养牛也可赚1万元。光一头牛一年出的几立方米牛粪也值100多块,卖掉够烟钱,上地省肥料。
周口农民养牛的积极性还在于大规模养殖的可能性。全区每年生产各种秸秆、秧蔓近60亿公斤,饼粕麸皮近4亿公斤,可饲养400万头黄牛。氨化、微贮、青贮秸秆、秧蔓等配方饲料的传入,使节饲粮、高营养、量大充足的饲料供应变为现实。太康县确定了“种植业铺路,养殖业起步”的地面经济发展思路,去年氨化、青贮、微贮饲料42万吨,节粮10多万吨,创社会效益1.6亿元,使黄牛存栏达33万头,户均达2.4头,比1991年增长66%。
王集乡黄牛育肥场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等品种肉杂牛个个膘肥体壮,色泽光亮。场长侯传喜说:场子靠20万元起家,存栏量保持在500头上下,年创利润40万元,并辐射周围农户,仅今年上半年就销往香港240头,为国家创汇20万美元。
副专员薛显林算过这笔帐:全区养牛201万头,相当于200万亩一般耕地的种植收入,同时,每年氨化、青贮、微贮饲料170万吨,可节约粮食40万吨。秸秆过腹还田320万吨,节约农业投资近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有200来块钱出自牛身上。
怪不得各级政府下那么大的“牛”劲儿。地委、行署为黄牛养殖发出决定,各级财政给予特别扶持,要求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技服务尽快完善体系,在一两年内建成全国一流的黄牛养殖区。省委书记李长春能在一年内三次批示:要把养牛作为兴县富民的大产业来抓。李鹏总理给周口养牛业的评价很高:“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报告,秸秆养牛,过腹还田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周口的经验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加以推广。”
依农兴工让种养业“立”起来
周口历任决策者把种与养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工厂作为种、养业的后续加工,既为“原”字号农品找到了市场,又为工业解决了“食粮”,拉长了农业的增值链,形成对农业的“反哺”,依农兴工、以工补农,互促互长。
翻开1994年周口统计年鉴,“主要工业品产量表”中列出9个品种,位居前6名的全部姓“农”:罐头、味精、饮料、酒、纱、布和皮革。而且“户”大势重,近6000家企业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
据地委书记王延明讲,过去周口销出去的农产品多是原粮、原棉、原木、活牛、生猪。没有增值环节,就无法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吃亏太大了。现在可以这样说,“原”字号农副产品量大,“农”字号加工业“胃”更大。除掉贡献国家和农民自用,绝大多数农产品不出周口便可就地升值,甚至不够“吃”。
味精如今成了周口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位于项城市的地区味精厂,年产6万吨“莲花牌”、“口得福牌”味精,产量雄居全国之首,跻身世界“四强”。它每年要吃掉全区玉米等秋粮产量的25%,加上以生产抗生素为主的几十家制药企业的消耗,周口的玉米再也不愁销路。
小麦、高粱、葡萄、苹果等在这里量大质优。以酿造中国名酒“宋河酒”的宋河酒厂为龙头,全区发展各类酒厂、饮料厂140多家,每年产值10多个亿,利税2亿多,使这些价格低廉的原料通过加工呈几倍几十倍地增值。
围绕原木、枝杈、棉秆等种植物的深度加工,全区已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包装材料、家具、造纸等企业200多家,产值十几个亿。现在周口的纺织、印染业已初具规模,企业达180家,年消化棉花、羊绒、蚕丝等近10万吨。25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已形成这里的主导产业,把传统的罐头、糕点、糖果、饮料生产推向规模化、集团化的水平。
快速发展的养殖业,促进了皮革业的发展。如今,周口地区各种所有制的皮革厂、皮毛厂、皮鞋厂、皮件厂已达4800家,年加工皮革1000多万张,生产成百上千种的革制品,产值突破20亿元。全区产出的牛、猪、羊皮被一“吃”而空,不得不从外地调入。
“农”字号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农产品在消化过程中一路增值,同时还消化掉农村52%的剩余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有了“反哺”农业的能力。据介绍,周口地区对耕地直接投入的44%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字号工业。如今,属于大农业概念的种、养、加三个环节,在周口真正实现了互依互长,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