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速度与难度——张家港拾遗录(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1
第1版(要闻)
专栏:

速度与难度
——张家港拾遗录(一)
本报记者吴长生
一段时间里,张家港着实是让人捏了一把汗的:1992年以来,连续3年,这个经济起点本来已很高的县级小市,又以年增长50%以上的幅度高速迈进!
可能吗?!吃怕了“大跃进”、浮夸风苦头的人们,很自然地投射出怀疑的目光。种种议论也不胫而走,最能加重疑虑的说法是:这几年那里是“新造了一个张家港,也借了一个张家港”。言外之意是,张家港的高速度是靠高负债勉强支撑的。
当把这一疑问直截了当地提到张家港市领导面前时,记者的心里也是“虚”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以来,张家港的发展确实是很快的。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这个速度是实实在在的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市委杨升华副书记近乎斩钉截铁的语调,令人感到一股充实的自信。
先看速度,改革开放16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2%;1992—1994三年,年均增长68.3%,其中第一产业年增23.6%,第二产业年增66%,第三产业年增90%。再看效益,近16年,市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6.5%,近3年则年增31.6%;农民和城镇职工收入,16年的年均增长为19.6%和17.1%,近3年分别为31.5%和30.8%。
“三业协调,速度与效益基本同步;总量扩大,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高速度没什么可怕的。”杨升华列举了一串数字以后,作出了第一个结论。
高速度是以大投入为前导的。仅工业,近3年张家港就投入了16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从哪儿来?杨升华算了五笔帐:外资,近3年共到位了15亿美元,用于工业的是8亿多,这不是借贷,而是兴办企业的投资,风险共担,按现行汇率计算,8亿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企业的提留与积累,大约60亿元;股份制改造和企业内部集资3亿多元;搞横向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外地的一批大企业投了10多亿元;剩下的是银行贷款,只占小头。
张家港不是“借”来的,是“引”来的,“赚”来的。这是摆清资金来源后,得出的第二个结论。这几项中,“弹性”最大的可能是那60亿元的企业提留与积累。
杨升华很理解记者的疑虑,他说,张家港强调发展经济要以效益为中心已经有好多年了,并在实际中,围绕效益加紧调整结构,围绕效益快速选择项目。因为大家都明白,产值既不能拿来发工资,也不能用来交税收,而只有效益是实在的。我们也提倡比,但不是比高产值,而是比高效益,比谁赚得多,谁设备、技术水平高,谁出口创汇多;我们鼓励抢,抢机遇,抢高技术含量、有规模、效益好的项目。近几年,张家港实际已形成了一个“硬”杠杠:3年收不回投资的项目不上!而看准了的项目,就大投、快投,以规模和速度赢得投资的高回报。杨升华一气举了好几个这类准、大、快的例子:投资1亿多的精纺项目,2年多就收回投入;年产10万吨的啤酒项目,别人至少要用2年,我们10个月干成,去年投资7000万,今年就能获利3000万;浮法玻璃厂采用滚动发展的方式,8个月就新装一条生产线,速度创纪录,因为产品销路好、效益高,每平方米赚六七块钱,客户等着要,我们就用赚得的钱快投入、上规模,赚更多的钱。
怎样防止经济“水分”?杨升华说,靠制度,靠严肃执法。在张家港,大讲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已成风气。市委书记秦振华大会小会说,谁弄虚作假,就曝谁的光,就通报批谁。而且动真格的,严肃处理。对干部量化考核,过去产值得分占70%,现在只占15%。国家、省、市几级来检查,对张家港的统计工作是满意的,前不久,上级统计部门抽查了南沙镇,今年1—8月近10亿元产值,误差仅千分之一点几。“我不能担保一点水分没有,但可以说水分不多”。至于利润,这位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笑着说:“这不必担心企业虚报,因为多报要多交所得税。”
“在市里,我主管经济,我很自信,当然不是盲目乐观。自信的是,尽管经济盘子这么大,但资金运行是正常的,健康的。”在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杨升华摊开刚刚出来的统计表,向我们通报了最新的情况:截至10月底,张家港全市银行存款余额74.8亿元,同比增加29.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48.2亿,同比增加44.2%;贷款余额49.8亿,同比增加20.1%,存大于贷25亿元。最让这位书记高兴的是,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虽然只有30.1%,可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幅却高达58.4%!领先于广东、上海和本省几个“富兄弟”好大一截子。仅市属企业,他就排出了利润可超3000万的一大串,最高的达1.4亿。
汽车疾驶在宽阔、笔直的张杨大道上,随着沙沙的车轮声,我蓦然想起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这里时的评价:张家港取得的成绩是干出来的,说是说不出来的。我深切理解总书记的评价,不仅是因为听了杨升华的“说”,更是因为真真切切看到了那纵横交错的公路,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崭新大厦、厂房,那飞速运转的先进设备,并访问了好几处建筑造型新颖、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民住宅小区……
“能快则快”,虽然我们在张家港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几乎从接触到的所有人嘴里都听到了这句话。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时提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已在张家港化为成功的实践。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张家港,还会继续快下去,因为他们珍惜千载难逢的机遇,早已为新腾跃蓄积了力量。
编者的话
在张家港,发展的硬道理,再一次驱散笼罩在“快”字头上的疑云。
张家港现在越来越出名了。
通过新闻传媒的大量报道,张家港的发展、变化已经为国内外瞩目。人们在赞叹、钦羡之余,也不免提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张家港的高速度究竟靠什么支撑的?张家港的“左邻右舍”对它究竟服不服气?张家港的领导班子究竟凭什么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外地同志以什么态度学习张家港的经验……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报最近派出一支记者小分队再一次采访了张家港和它周围的几个市,写了一组《张家港拾遗录》,共四篇。之所以取这样一个栏名,为的是说明它并非过去报道的重复,“拾遗”只是为了“补缺”。每篇文章都不长,并不难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