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阅读
  • 0回复

寻找失落的滨海大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风物

  寻找失落的滨海大道
姚力
听人用挚烈的口吻讲述美丽,同置身于美丽中感受美丽终归有着天壤之别。几年前,曾在莫斯科大学与一位巴库姑娘相识,正是通过她的描述,位于里海岸边的巴库城才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最初的、但同时也是十分美好的印象:巴库不仅仅是闻名遐迩、功垂青史的石油城,而且还是一处风光旖旎、景色脱俗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城中那长达数公里的滨海大道,曾以万种风情和典雅华丽的气韵成为前苏联屈指可数的一大景观。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亲身领略巴库滨海大道的冲动便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想。
圆梦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一走出巴库比纳国际机场,便央求先生带我去看海。车子渐渐驶近海滨,略带腥气的海风撩拨得我愈发兴奋,索性安步当车,直奔岸边。可是每走近一步,兴奋就削减一分,临至与里海对望,才确信从前在明信片和画册上看到的景象已全然不在。只有几株稀疏的亚热带植物,几座凄清的花坛和半埋在海水中的街灯。
“姑娘,你是在找滨海大道吧?”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我——“早就沉入海底了。它原本是浅滩,你现在看到的才是它的真面孔。海市蜃楼终归长久不了。”
老人莫名其妙的话语使我心中滑过一丝悲凉。静立远望,浩淼的海面波涛起伏,仿佛成了我内心感伤的实实在在的背景。造访美丽竟然成了对美丽的凭吊,这何尝是“扫兴”一词所能概括的心境。只怪自己来得太晚,铸成这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巴库人接触,闲谈中常常听到种种水漫金山的故事。信步街头,也常见一些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的半地下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族宫。一日到朋友家做客,见到庭院内水洼片片,上面还有油星漂浮。“真不愧是油城,步步见油”,我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竟没表现出一丝自豪,反倒无奈地耸耸肩。用餐时他夫人告诉我,这些水都是里海海水,因近年海水污染严重且持续上涨,巴库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日日闻腥见油。
有关专家指出,里海水位上涨多半是由这一地区特定的地质构造所致。有史可查的最早一次里海涨水发生在公元1世纪。以后呈周期性发作。据史书记载:14世纪的里海“水灾”曾使希尔万古国广袤的疆土化为乌有,繁华的都市与巴库湾上恢宏壮观的城堡曾几度葬身海底。
据巴库人讲,70年代初,苏联地理专家曾预言说,里海水位将大幅下降,为此他们还制定出一整套抢救方案,其中就包括已上马的卡拉博加兹戈尔湾隔离工程。1977年,当大部分工程还未破土动工时,里海水位却出人意料地迅猛上涨,此后一发不可收。十几年来,海平面上涨了2.3米。沿海国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都饱受其害,几万公顷的良田没入海底,众多厂矿企业被淹,铁道与公路被毁,经济损失直逼天文数字,沿岸许多居民被迫背井离乡,另谋他生。不久前,阿塞拜疆地理学家在电视台发表预告说:里海水位在今后数年内仍将持续上涨,预计最终将比目前水位高出5米。这就意味着,里海沿岸还要有近5000多平方公里陆地被淹,其中包括巴库等几座大城市的部分城区。但愿这预言是科学家的又一次误断。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日内瓦国际生态研讨会上,有专家将里海涨水之灾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提并论,真希望这仅仅是耸人听闻的预言,而不是巴库人可能面临的灾难。不过人们还是愿意接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老话,目前阿塞拜疆政府已从捉襟见肘的财政支出中拨出款项,用于修建防止海水涌入市区的堤堰。
近日,偶然在报端读到反对政府花费巨资修复沿海堤坝及滨海公园的文章。从文中得知,如今的沿海堤岸过去曾是一片浅滩,当年巴库城的父母官为了增加市区景点,便下令在海滩上铺水泥石板、涂沥青路面,建成了堪称现代化的海岸大道和滨海公园。牵强附会的人工作品终经不起自然法则的考验:大部分沙土已被海水冲走,只留下徒有其表的水泥石板强撑门面,近年来就连大部分石板也先后做了滨海公园的殉葬品。据此,阿塞拜疆科学院地理所的一些研究人员建议政府不要再花冤枉钱,最好顺其自然,还浅滩以本来面目。专家们呼吁,享用自然要从保护自然入手,而不是一意孤行地改造自然。阿塞拜疆大学知名学者加瑟莫夫教授也撰文指出:必须加强巴库人的环保意识,避免里海海水进一步受到污染,以尽快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它原本是浅滩……海市蜃楼终归长久不了”——登上巴库古城堡中的处女塔,远眺水天一色、澄碧幽蓝的大海,耳边又响起那位长者睿智的话语。不过,巴库城并未因其滨海大道的消亡而失色,她依旧洁净秀丽,美景林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的美丽都是可以恩泽后人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