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阅读
  • 0回复

让大海作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10
第12版(副刊)
专栏:

  让大海作证
李存修
一艘远洋巨轮静静停泊在黄埔港。
在这个古老与年轻、历史与现代相交的华南最大码头,茫茫珠江水面沐浴着冬日洒下的暖人光束。南风轻拂,在大江上留下片片波纹,吸引着阳光在一层层波尖上雀跃,欢迎乘风破浪、漂洋过海11年后始返故里省亲的“华铜海”轮。江对岸林木覆盖,郁郁苍苍,那是黄埔军校旧址,它也隔江送来历史的感知。
面前的这条庞然大物,长230米,宽30米,高60米,如果搬上陆地,将会是座十几层高的巍峨壮观的大楼。在水中,它是条巨大的散装船。自1984年从黄埔起锚离去,已安全行驶82.5万海里(180多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航行了38圈,创纯利上亿美元,人均创利43.68万美元。
中国漂浮在大海上的远洋巨轮成百上千,我慕名专程来到“华铜海”,怀着一颗虔诚敬佩之心离开陆地,手握扶梯一级级上了甲板,又一步步下到机舱。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环境吸引了我,概念与现实在我头脑中对接,想象与希冀在思维中互相渗透。我边走边看,仔细揣摩着这条船的里里外外。
我入旅游行道几十年,长年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上度过,交通运输工具是旅游业一步不能离的依赖。待登上“华铜海”轮一看,眼界大开,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外国,轮船10年左右即换代;在国内,不到20年就早该淘汰。可这条足有21年船龄的老船,不仅外壳油漆得鲜艳锃亮,透发着年轻的气息,内舱设备与机械保养得亦如同新船,毫无老旧之感。此次停靠黄埔为卸货,舱内机器仍照常运转,从那均匀的奏鸣与亢奋的旋律中,我体味到仍有一股急于出港搏击风浪,征服海洋的意志与力量。
短促的访谈中,我听说了两件事:
10年前,有一次“华铜海”在美国康福特港卸完矿砂,租船的外方公司电示该轮立即开往新奥尔良装粮食并备舱。两港间航程仅36小时。租家认为“华铜海”不可能在途中把舱备好,便电告船长在船抵港后雇用当地人备舱。
船长心中盘算:租家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正是中国海员创造奇迹的机会。于是,他发动大家在航行中备舱。船员们怀着一颗为国争光的决心,昼夜苦干。舱内水花四溅,灯光溢射,使得在驾驶台上的美国引水员不住地伸出大拇指。
果然,次日港方严格验舱,一次通过。不仅缩短了船期,节省了开支,更重要的是“华铜海”轮在国际上树起了自己的形象。
还有一位被誉为“拚命三郎”的轮机长。
1993年2月,白令海海面一片灰暗,风雪交加。6.5万吨的巨轮被咆哮狂怒的海浪揉得如同一片柳叶。
由于船舶的剧烈摇晃,主机到辅机的海水阀阀头突然爆裂,海水从裂口喷射而出,水柱高近三米,情况严峻而危急。
轮机长率先奔到机舱,抓起一件棉袄迎着水柱扑了上去。因海水压力大,棉袄几次被冲开。他毫不迟疑,用自己的身子堵了上去……在冰冷的海水里,经过一个多小时拚着性命的协同奋战,故障终被排除,可他全身冻成了一个紫人。
“华铜海”人年复一年地漂荡在大海上,在对险恶风浪的搏斗中,在与艰难困苦的抗争中,在与漫长岁月的熬磨中,炼出了他们的传家宝“八字船风”:协作、上进、吃苦、奉献。靠这八个字,他们遨游大海,创造效益,立信于世界,为祖国争取了荣誉。我想:国有国风,党有党风,军有军风,民有民风。凡有人群的地方如果都能刮起这“八字风”,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又该是怎样一种形象呢?
攀上高高的甲板,顺江流南望,狮子洋,伶仃洋,南中国海,茫茫无涯。“华铜海”轮在大海这个舞台上,表演得多么威风潇洒啊!我们每人都有一方或大或小的舞台,能否都演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的一幕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