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阅读
  • 0回复

喜人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喜人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山西四村靠科教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发展之路,令人振奋,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扶贫只要方向对头,领导得力,群众肯干,再穷的山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这四个村自然条件都很差,有的甚至欠缺生存的条件,如果这样的地方都能脱贫致富,那么,扶贫攻坚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在山西,科教扶贫决心大、规模大、力度大。省委要求各级党政干部:要带着感情抓教育,使“科教兴晋”真正形成共识,落到实处。“八五”期间,山西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自筹和群众集资就超过15亿元,相当于20年间省、地、市、县各级财政投入中小学基建费用的总和。1995年,山西全省高校和50所中专联袂扶贫攻坚,与50个贫困县结对子挂钩扶贫。都说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山西人说,培育人才,提高素质,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就是最根本的“造血”。治贫先治愚,农科教相结合,科技和教育乃是扶贫之本。
启示之二:无论自然条件怎样恶劣的贫困山区,农村里只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同群众一道坚持科教兴农,就能脱贫致富。山西这四个村共同的经验,正说明了这一道理。这些好带头人,都很重视办学,重视科技,重视培养人才,重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高了,掌握致富的本领就不难,致富的思路开阔了,信息、门路、办法就多了,能力也就增强了。
启示之三:一个好的办学体制,能使农科教很好地结合,沟通教育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脱贫致富起到保证作用。山西贫困山村创造出来的“村校结合”这一办学体制,解决了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村里领导班子的“一把手”亲自抓教育、抓科技的推广,强化了干部科教兴农的意识,使村里能够自觉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教育与群众的利益直接联系,调动了全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集资办学,共创实体,形成“教促农,农促教”的良性循环局面。
启示之四:让机关干部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把科教兴农与培养干部结合起来。有不少农村贫穷的原因,说到底还是缺人才。没有一些有知识、有道德、素质高的人才到贫困农村,脱贫的希望就很渺茫。而机关干部相对人才较多,山西吕梁地区1994年以来抽调了1070名机关干部到特困村任职,帮助脱贫,并把办一所农科教相结合的学校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了扶贫责任书,效果很好。
启示之五: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要面向实际,面向农村。广大科技人员要结合实际传授知识和技术,尽快把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治穷先治愚,这句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扶贫先扶志,似乎还未完全进入“角色”。脱贫,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固然重要,但走出贫困的动力最终还是要来自自身。山西四村能有今日风光,背后至少都有8年到10年的苦干史。
不干,再好的经验也不能成为治穷的灵丹,从这个意义上说,脱贫没有捷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