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民族精神的丰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8
第1版(要闻)
专栏:追录地球上的红飘带

民族精神的丰碑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开篇的话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举行了盛大的奠基礼。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象征,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长征精神依然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强大动力。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本报、新华社和国防大学联合举办纪念活动,由本报和新华社组成“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采访团,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今天起,本报将刊载发自长征路上的系列报道,再现60年前红军长征中重大战役、重要事件的历史情景和红军将士血染万水千山的壮烈风采;展示今天长征沿线各地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新长征中取得的新业绩、新风貌。
宋任穷、洪学智、王平、伍修权、李德生、肖克、张爱萍、陈锡联、杨成武等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勉励采访团做长征精神的宣传队。采访团所属各分队途经地的党政机关、驻军部队和各族群众,都大力支持和协助这次采访活动,我们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当三支九死一生的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在黄土高原胜利会师的时候,病榻上的鲁迅从白色恐怖的上海发来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60年过去,鲁迅先生当年的预言,早已被长征将士及其后来者创造的崭新世界所证明。
今天,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联合采访团沿着先辈的足迹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记者强烈地感到: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生命史诗,长征所表现的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气概和精神,业已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
长征:生命写就的壮歌
很长一段时期,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带领远征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罗马进军,被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壮举。然而,在斯诺看来,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比,这位西方战略之父的这次远征,不过是一次假日远行。
翻开长征历史,我们记下了这样一组令人惊奇的数字: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省二万五千里;二方面军行程9520公里,途经10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四方面军行程5000公里,三过纵深近500公里的水草地。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
一部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命写就的壮歌;一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
发生在1934年11月的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整整九天九夜,红军将士与四倍于己的敌军搏杀在湘江两岸。最终越过湘江突破重围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损兵5万。
84岁的刘志坚将军时任红三军团宣传部长。鲜血染红湘江水、染红两岸山冈的惨烈一幕,老人永志不忘:那一天,红三军团4师10团,硬是挡住了国民党一个师加一个团兵力的进攻,团长沈述清壮烈牺牲。几个小时后,接替他指挥的师参谋长杜仲美又阵亡了……
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在湘江两岸。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重伤,国民党军队用担架抬着他押往长沙。醒来的陈树湘誓死不做俘虏,硬是扯断了自己的肠子,把最后一滴血洒向了湘江岸边的红杜鹃……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曾经教育过几代人的这句话,蕴涵着红军艰难远征的苦难风流。89岁的王平将军回忆过雪山草地时,几度泣不成声——
过了草地,彭德怀让王平带兵返回接迎滞留在班佑河那边的红军战士。走到河滩上,王平用望远镜观察,见对岸至少有七八百人,背对背坐着,一动不动。过河后才发觉,他们都死了。最后发现一个小兵还有点气,但没等背出草地,也牺牲了。
最苦的是那些二过、三过雪山草地的红军战士。据李德生、陈锡联、郑维山、傅崇碧几位老将军和红四军女战士张文回忆:那时候,唯一的目标是想法活下来。野菜、草根、皮带、小鱼、老鼠,甚至连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粒,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都吃了。即使这样,仍有上万人没有走出草地……
地址成了遗址,笑容成了遗容。没有人说得出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长征中牺牲的烈士就达12038人,平均每公里一人。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数百人,其中包括参加过平江起义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我党早期的地下工作领导人钱壮飞等高级将领……
青山有幸,每一块白色的墓碑下,都长存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红青春;白云有幸,每一段金色的铭文中,都大写着红军战士对于理想信念的殷殷赤诚。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巨大牺牲,使红军主力转到了民族解放最前沿,使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由长江以南转移到西北的延安。
1936年10月,当三支长征队伍在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东方地平线上露出的胜利曙光,托起了从此不落的太阳。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便开始了。
长征:无与伦比的史诗
千年流淌的大渡河之所以名扬世界,是因为两支走过同一条道路而命运迥然不同的军队,相隔72年留在这里的两段绝唱。
1863年,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率兵西进在这里全军覆灭,7000强悍的太平军惨死在清军刀下。
72年后,蒋介石打电报给手下将领,让他们重演这段历史,10万国民党大军南北夹击,向大渡河压来。这时,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却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枪林弹雨中,17勇士驾一只从敌人手中夺回的小船从浪尖上突过对岸。
但船少人多,几万人马无法迅速渡过大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四团一夜之间奔袭到100多公里外的泸定桥,在敌人还未来得及毁掉这座桥时,22名突击队员已冒死攀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掉入了波涛翻滚的河中,紧接着又一个……但其余人仍在奋力前进,随着一片欢声雷动,红军终于冲到了北岸……
如同巧渡金沙江、抢占腊子口等长征途中的著名战斗一样,强渡大渡河已被公认为战争史上的奇迹。然而,长征创造的奇迹何止这些?
——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不但使红军顺利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羌、回、藏、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红军队伍。天宝等藏族红军战士,就是从那时起踏上革命征途的。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开始确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长征是精神的宝库。红军战士表现的坚定信念、英雄气概、高尚品德和崇高思想,是他们经受艰难困苦考验,创造惊天动地业绩的坚强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长征更是锤炼人才的熔炉。决定中国新时代命运的两代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均参加过长征。前者在长征途中被重新确立领导地位后用不到15年的时间,率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新中国;后者指引中国进行了一次走向繁荣昌盛的新长征,用几乎相同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
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都领导过长征;我国5位国家主席、代主席是长征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元帅、10位大将和1955年授衔的1360多名上、中、少将中,90%以上经历了长征的考验。
包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20多万长征大军历经14省到达陕北时,仅剩几万人。但正是这些人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洗刷了民族的羞辱。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毅力,他们的信念和他们的精神,都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肖克将军曾激动地告诉我们:抗战爆发后,连红军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创建根据地……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后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抑或是再后来与美国及其雇佣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从长征队伍中走出来的人始终是这支越战越强的军队的核心。长征虽已完成,但他们仍在创造历史。
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从外交到科技,一代长征将士在各个领域纵横驰骋。翻开中外历史,你会发现从未有过像长征这样,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锤炼了这样群星璀璨的栋梁之材,率领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孙继先将军,建国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而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为我国尖端科技的奠基人。长征胜利25周年的时候,聂帅亲自选址,把我国最大的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大凉山中。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火箭上两团火红的大字:长征。
创造长征恢宏史诗的人,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长征:超越时空的永恒
一位外国记者曾这样写道:中国的长征从来就没有结束,红军的长征仅仅是这次长征的序幕……
走过长征路,我们深切感受到,工农红军壮怀激烈的伟大长征,为我们今天跨世纪的远征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精神动力。
遵义会议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有2000多万人前来参观。矗立在茫茫草地深处的松潘长征纪念总碑建成五年,跋山涉水来瞻仰的人已突破150万。在长征路上,我们不时碰到一队队与我们一样重走长征路的队伍。他们中间,既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国防大学将校学员高擎“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旗帜,走过长征出发地,又将赴长征会师地,南昌陆军学院、桂林陆军学院已连续四年把毕业学员的最后一堂教育课设在了长征路上,徒步远征不仅锤炼了学员的意志,而且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四川12位来自生产一线的青年工人沿着红军的足迹从瑞金一路骑自行车到延安,普遍感到“毅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而北京一位名叫彭山的中年人重走长征路之后则觉得不为跨世纪目标多奉献一份力量,就对不住倒在长征路上的先辈。
漫步今日长征路,把红军精神融入奔向新世纪行动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0万各族民兵和团员青年用10年的血汗,沿着红军走过的地方绿化了200万亩荒山,使400公里红军路成为长征路上最为壮观的绿色景观。在当年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夹金山下,藏族农民张家富带领妻子和两个孩子,奋战三个冬春,搬走300多立方米石头,在一方乱石坡上开出了10亩荒地,建起了小金县第一个家庭农庄,成为闻名川北藏区的劳动致富模范。
一条红飘带,穿越了中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之外的所有西部地区。加快中西部开发的战略确定之后,长征路沿线的所有省区无一例外地把红军那种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作为振兴西部的精神动力。在湖南,三湘儿女叫响了用长征精神打一场振兴经济“攻坚战”的口号;在贵州,3000多万各族人民正像突破乌江那样攻克阻碍开发带动战略实施的屏障。在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起点巴中地区,300多万红军传人,在红军走过的山山岭岭间大搞“三色革命”(地膜覆盖的白色革命、改良土壤的黄色革命、植树种果的绿色革命),在茫茫荒山上再造一个“新巴中”,成为四川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当年,近百万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从上海、北京、东北奔赴西南,在长征经过的许多地方建设“大三线”。他们建造的那些大都以“长征”命名的企业。成为相当一段时期当地经济的支撑点。如今,当新的一轮历史机遇到来的时候,他们在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领域做出的成就,像长征一样为世界注目。
当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越来越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面对跨世纪的新长征,新一代中国人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百折不挠、充满信心,用坚实的步伐走向新世纪。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刘小青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