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阅读
  • 0回复

坚实的脚步——“走向文明的大连”(下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实的脚步
——“走向文明的大连”(下篇)
本报记者张书政
记者在大连采访,每天都被感动着。基层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事迹,催人奋笔。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加固了精神文明的链条
就从新近发生的一桩“高楼撒钱”的事情说起吧。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八日早晨,大连市九三街上的一号塔楼高层,突然飞落一张张百元面额钞票。行人驻足,望钞称奇。有个“小老头”拾起一张,对日照看真伪,当他认定是真钞时,又拾起两张,扬长而去。
有个“大高个”路过此地,空中抓钞,连连得手。忽然传来“住手!”的吆喝声,“大高个”逃之夭夭。
一个女清洁工和一个穿茄克的男青年也拾到几张大钞,但是他们都未走,等候落钞主人前来认领。还有位老人在草地上拾到一个六千元存折,交到附近派出所。
钞票主人叫王菊忠,是九三街一号楼第二十层住户,大连造纸厂下岗女工。这天早上,她见天气晴好,便到阳台晾晒被褥,却忘了褥下压着四千元现金和一个六千元存折。她将卷起的两个褥子往绳上一搭,现金和存折便漫天飞舞。这是她辛苦多年的积蓄,她赶紧下楼去找。
行人将拾到的六百元现金交还王菊忠,存折也失而复得。另外三千四百元现金,一部分因楼高风大,飘得不知去向,少部分则落入见利忘义者手里。
“新闻鼻”灵敏的大连市几家媒体,十二月九日披露了这条社会新闻。消息传出,无数好心人解囊捐助。
十二月十日,王菊忠陆续收到捐款四千四百五十元,比她损失的数额还多一千零五十元。面对这些捐款,她落泪了。十日下午,她带着这一千零五十元捐款,来到南山路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转捐给希望工程。
一时间,街谈巷议不断。大连是座拥有五百三十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万众之中有几个“拾金而昧”之徒,不足为怪,恰恰说明创建文明城市很有必要。令人欣慰的是,有人送还,有人捐赠。正气压倒了邪气。
近一年多来,大连市白天、夜晚都很安全,人们说,是“二.一一见义勇为群体”把坏人震慑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一日晚七时,大连市八路公共汽车行驶到鞍山路附近,一个歹徒手持明晃晃的刀子,侮辱、殴打验票的两个女乘务员。在距歹徒不远处站着的大连商场电工、共青团员刘伟见状十分气愤,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不幸被刺成重伤。刘伟忍着伤痛,坚持追赶跳车逃跑的歹徒。怎奈失血过多,跑了几步,刘伟便倒在血泊中。
这时,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抢救刘伟。女青年张英、出租车司机戚敬德等将刘伟火速送到附近市中心医院。
医院院长刘业检弄清情况,立即召回下班在家休息的外科医生、护士,投入手术准备;并对刘伟免收押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手术,刘伟脱离了生命危险。
歹徒拦截出租车逃跑。他没有想到,开车司机不是“公安”,尤似“公安”。二十一岁的青年司机杨雁翔,发现乘客身上有血,手里还摆弄刀,怀疑他不是好人。暗暗记下他下车后进入的楼号,并迅速到派出所报案。这个叫孙国义的歹徒,还没来得及脱换衣服,便被公安人员抓获。
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二.一一见义勇为群体”。有位读者给大连日报写信说,“‘二.一一群体’的事迹,是我市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表现。在这一事件的几个关键环节上,都闪耀着见义勇为精神的光彩,没有一处‘掉链子’的地方。”
精神文明的链条就这样一环环地扣起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又使之更加牢固。
      靠社会良性循环形成凝聚力,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内在动力
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何在?为什么大连市有那么多的基层单位和群众能够自觉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呢?
在给受损失的下岗女工捐款这天,西岗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北京街道办事处格外热闹。有人说,“这件事出在我们管界内,表现出‘美’的一面,我们光彩!表现出不美之处,我们守土有责!”也有人说,“社会风气好转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我们捐款意在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2.11群体”有功人员座谈会上,勇斗歹徒的刘伟说,“我是出于热爱同志、憎恨歹徒的情感。再说,治安好坏,匹夫有责。”发现“乘客”可疑并及时报案的出租车司机杨雁翔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全社会紧密协作,人人见义勇为,坏人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参加抢救刘伟的市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医生方圆说,“救死扶伤是医德,抢救勇士有院规!”
在这两次突发性事件里,你可以感受到个体、群体与社会间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关系,这正是促进文明的内在动力。
中山区的变化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良性循环”的作用。这里过去“脏、乱、差、穷”全省出名,而这里又集中了党政机关、涉外饭店和陆、海、空港,人称对外开放“窗口”中的窗口。为了让这个“窗口”亮起来,全区12万居民、13个街道办事处、驻区8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4100多个商贸、饮食、文娱等服务门点,全都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大干、苦干,狠治“脏、乱、差”,区容街貌焕然一新,治安状况好转,民事纠纷年发生量由10年前的1.1万件下降到782件。与此同时,物质文明也快速发展,1994年以来,连年实现利润5亿多元,税收和财政收入超亿元。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城市综合利润第一区”。
有了钱,首先投在教科文事业上。最近3年,区里陆续拿出两亿元,建设19所中小学校舍、1栋2.4万平方米的教师大厦、1座区级医院、3座公园,还为27处住宅小区绿化、美化了环境。“物质变精神”——1996年中山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区”。
已在中山区“文明办”工作11年的女主任谢政告诉记者,全区基层单位和普通市民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原因有3条:一是对外开放的使命感,二是精神文明的责任感,三是得到实惠的“受益感”。
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带头起了重要作用。铁道公司有个“傻段长”架桥筑路的故事。段长宋永民是大连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处二分段段长。前不久,大连铁道公司与其他单位一起承担了大连老市区通往开发区的快速路建筑任务,凭二分段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力量,可以承包其他工程赚大钱,而他们拒绝“大钱工程”,甘愿修筑快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住在低矮潮湿的工棚里。为了确保全路工期,二分段“双休日”和节、假日照常施工。凡是这样的日子,双职工家里的小孩,都送到宋段长家里,由老宋爱人照看。宋段长右腿做过手术,疲劳过度就会浮肿,他却不理会,由于他不图钱、不惜命,人称“傻段长”,老宋却说,“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筑这条路,国家受益,地方受益,到大连投资的外商受益,我们大连人和子孙后代都受益。何乐而不为?”
金州区三十里堡镇黑山村荣立过战功的葛朝斌老伴去世,无儿无女,党委书记吴庆臣听说了这件事,便认葛大爷作父亲,担负起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全市共有23万人参与“敬老认亲”活动,捐款捐物达1300多万元,捐资设立扶贫基金4000多万元。近两年,城区200多万市民为驻军连队和农村建立2000多个“希望书库”,捐赠图书133.6万册;为辽宁省七个城市遭到特大洪灾的家庭捐款捐物达5000多万元。这些普通市民积极热情地扶贫济困、救危解难,他们都不图报答,只是想为社会分点忧,给救济者或下一代献份爱心。
      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滨城大连更上层楼
大连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始于1983年,历经十数年努力,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经验。
摆在首位的,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改革开放之初,市区个别酒吧、桑拿、卡拉OK歌舞厅等,一度出现不健康的消费,有的同志认为这是对外开放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及时教育干部、群众,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连市把解决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作为重点。近两年,大连市突出抓了如下几项工作: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治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死角。
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自然赢得群众的心,许多群众通过信访等途径举报违法违纪的人和事,通过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400余万元。如今,群众反应强烈的领导干部超标准用车、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出境旅游及行政乱收费等问题基本刹住。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社会安定祥和。
为了把“软任务”“硬化”,把“虚”要求量化,做到虚功实做,大连从1987年至今,连续制定和落实了五个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前四个规划中的412项工作任务,都已按期限、按目标圆满完成。第五个规划中分解的128项工作任务,已落实到33个部门和地区,1996年的规划目标按期告捷。
选好群众性活动载体也是一条成功经验。大连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创建活动以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义利观为基本内容,并制定《大连市文明单位评比管理办法》,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大连市民普遍喜欢足球。“市文明办”在每年全国足球甲A、甲B联赛期间,精心组织开展创最佳赛区、争当文明观众活动,提高了赛区的文明程度和球迷的文明素质。他们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中开展“评选最佳最差”活动,如评选最佳最差供电、供气、供水、供热单位,评选最佳最差商店、旅店、饭店、柜台、营业员、出租车司机等,广大群众普遍欢迎,在参与中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
城乡基层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了领导干部、领导机关的工作。该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五年居全国领先地位,连续三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到大连考察工作的乔石、李瑞环、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万里同志,对大连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滨城大连,与昔日殖民统治下的大连别如天渊,比改革开放前的大连有质的飞跃。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逐步形成。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环境整洁优美,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比1980年增长13倍。全市已有外商投资企业5865家,从1984年到1996年协议外资总额124.5亿美元,年均增长49%;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年均增长63%。对外开放的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大连正在以坚实的脚步,向现代文明城市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