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感悟石湾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9
第12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感悟石湾子
杜焕常
出莱芜城向东南,沿现代化公路行车不到半小时,就进入了那条优美的由沂蒙山系派生出来的大山沟,沟旁坐落着那个只有600多口人、名叫石湾子的小山村。在村庄的西南角,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当年,陈毅、谭震林、粟裕等华东野战军的首长们,就在这里指挥了整个莱芜战役。这个小院,现在被文物部门命名为“陈毅指挥所”。
因了50年前那次著名的莱芜战役,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成了参加过当年战役的老同志抒发怀旧之情的圣地,成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更是人们了解学习那段历史、瞻仰我党我军丰功伟绩的好场所。
1947年1月底,我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由临沂挥师北上,以歼灭北路从胶济线孤军南下的国民党军李仙洲部。战斗从1947年2月20日在莱芜打响,经过3昼夜激战,取得了全歼李仙洲部7个整师、毙伤和俘虏5.6万多人的辉煌战绩,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全面进攻、进而占领华东解放区”的阴谋。这次战役创造了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金秋时节的一个周末,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想认真地亲近亲近它的静穆与辉煌。
小院的门前就是山沟。说是山沟,实际上是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河道。它属于大汶河上游的支流,是典型的“季节河”。汛期一到,几十平方公里山岭的来水,使河水变得湍急。进入秋季,河水日渐势弱。到了冬季,河床就完全干涸了。据当时参加过支前的老人介绍,那时候没有出山的大路,陈军长他们就是坐着吉普车沿这条河道来的。
小院傍山而建,墙西面就是座小山头。山坡上有一棵大槐树,侧着身子伸向小院。现在虽已枯死,但听老人介绍,当年是枝繁叶茂,把小院着实遮了个大半,成了天然的掩护屏障。院内有几棵新栽的银杏树,叶子金黄,生机勃勃。
我们绕到院后,爬上了小山。
站在这凝重的山头上,我心中像夕阳下金光灿灿的流水,思绪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刚刚路过的山脚下那盘碾轴已经倾斜的石碾,还有北面不远处那盘沉睡多年的石磨,好像都轰轰隆隆地转了起来。那不正是大姐大嫂们急着磨面为首长们做饭吗!再看那个小院,好似响起了摇把子电话机的铃声,又好像传出了首长们向前线指挥员传达中央军委及毛主席的指示和下达作战命令的声音。东面那一泓泛着银光的河水,像似一条通衢大道,大道上那威武雄壮的一队队大军正勇往直前。对面山上那变红的枫树、柿树、火炬树,像一面面战旗,临风而立,猎猎飞舞。我把目光收回到脚下,满地红的、黄的、紫的、橙的、蓝的、白的山花,像忘记了季节,热热闹闹竞相开放,在欢庆我军的伟大胜利……
这时,身旁那位曾担任过市民政局负责人的同志的话语把我的思路唤了回来。他说,他的姥姥家在沂源县,小时候去姥姥家就路过这一带。由于路远且很难走,中途还要找个老乡家住一宿,当时老百姓生活很苦,就是地瓜野菜也填不饱肚子。我说,现在可好了,柏油路穿山而过,村村都通了公路,你看这石湾子村吧,村内的主街道都铺上了水泥,一排排红瓦房栉比鳞次,群众的生活真正富裕了。
一位村干部向我们介绍:“这里自然条件差,耕地少,但山场面积大。我们为了发挥好这一优势,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像当年莱芜战役支前那样,全力以赴,苦干几年,彻底改变了荒山的面貌,仅栽植各类果树就达6万多株,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我们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现在家家户户都看上了闭路电视。建国以来,全村没出现一个犯罪的,常年也没有打架斗殴的,大伙都齐心协力奔小康。这里是革命老前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们要让老前辈们放心,绝不会给他们丢脸。”
我想,是啊,人类要改造社会,同时要改造自然,必须具备这样的雄心壮志。
该下山了。这时我看到,山头南面那棵百年枫树,傲然屹立,风华正茂。红叶飒飒,像在朗诵着陈老总当年赞颂莱芜战役胜利的那首诗:“莱芜淄博战血红,我军又猎齐鲁东,百千万众捉狼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泰山霁雪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风,堪笑豪帅面缚日,叩头请罪骂蒋凶。”这恬淡慈祥的老五角枫,瞩目过历史风云,目睹着眼下的一切。它,时时刻刻警示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要珍视现在和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