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阅读
  • 0回复

平稳的过渡——记预委会、筹委会、推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6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回归篇(上)

  平稳的过渡
——记预委会、筹委会、推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报记者邢凤炳齐欣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到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选举产生,香港过渡期走过了6个年头。确保平稳过渡,迎接香港的新纪元,贯穿于这6年的风风雨雨之中。
在香港回归前夕,记者走访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他们回忆说,1982年到1984年,中英的谈判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最后仍按照互谅互让的精神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过渡期开始后,中英双方仍有分歧,但经磋商问题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却由合作转为对抗,责任完全在英方。
1992年10月,港督彭定康上任才3个月,就抛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拆毁基本法构筑的“直通车”安排,使香港平稳过渡蒙上了阴影。
为维护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尊严,199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按照英方“三违反”方案产生的香港三级政制架构,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香港特区筹委会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基本法的规定,负责筹备特区有关事宜。
预委会勇挑重担
1993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数十位来自香港和内地的特区筹委会预委会委员,一一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手中接过任命书,宣告预委会正式成立。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筹委会预委会应运而生,适时挑起重担。其任务有两个:一是研究与政权交接及组建特区直接相关的问题;二是事关跨越“九七”的与香港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及民生等密切相关的问题。
预委会以基本法为准绳,冲破港英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积极、全面地展开各项准备工作。预委会及其属下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等5个专题小组,先后举办多项研讨会和座谈会,广泛倾听港人意见。内地委员也多次访港调查研究及咨询意见。
政权交接、“港人治港”离不开18万公务员的稳定,预委会对此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大的力量进行调研,并在政务小组下专设“公务员事务研究小组”,多渠道、多形式与公务员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公务员包括现任港府司级官员,突破港英当局的限制,主动提供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不断取得的成效,预委会逐渐赢得了广大港人的认同、信赖和支持,其威信和影响与日俱增。香港各界同胞纷纷汇聚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融入了为平稳过渡尽心尽力的洪流中。
面对港府不合作带来的压力,预委会委员们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预委会副主任安子介,年逾八旬。他曾为制定基本法倾注心力,如今又抱着同样的使命感投入新的工作,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奔走于京港之间。他以能在有生之年为港人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而感快慰!
李福善,这位香港法律界资深人士,在预委会任副主任兼法律小组组长,担子繁重,毫无怨言。他以诗自勉:“汲深但恐绳偏短,陨越时虞学未精,只愿集思筹善策,平安过渡保繁荣。”
“为了能专注于预委会工作,我把生意交给儿子,把自己交给了国家!”邓友保委员是一位资深的金融专家,工作一丝不苟……
“魂牵午夜难成寐,枕畔推敲听晚声”。在近两年零5个月的时间里,预委会委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提出了40多个建议方案,其中包括第一届政府推委会的组建、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临时立法会的成立等政制建议和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等各个方面。翻阅汇编成册的一个个建议方案,眼前清晰地展现出一幅香港平稳过渡的美好蓝图。
预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筹建特区赢得了时间,为特区筹委会和推委会的成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筹委会肩负使命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立。94位香港委员、56位内地委员组成的权力机构,开始正式筹组特区政府架构。自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
筹委会的香港委员,都是各界别、各阶层的翘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香港树仁学院校监胡鸿烈,年轻的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梁振英……他们长期生活在香港,熟悉香港的山水、民情,也都有一颗服务香港同胞、献身回归事业的炽热的心。
150位筹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筹组特区政府的工作中去。
筹委会首先成立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临时立法会、推选委员会、法律、经济、庆祝活动等6个工作小组,并根据筹建工作的先后和轻重缓急,制定出一系列的决定和决议,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
筹组工作中,推委会的组建,备受港人关注。按有关条例规定,推委会要担负完成推选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临时立法会的两项重要任务。有了推委会,才能依次进行特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司法机构的组建。
推委会如何产生?筹委会坚持“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广泛地听取港人意见。一场大规模的咨询活动在香港展开,引起极大的震动。
1996年4月中旬,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平和筹委会推委会小组,在香港召开了16场咨询会,兴起了一股“咨询热”。那些天,新华社香港分社大楼和君悦酒店,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会议室座无虚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大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如推选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应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应允许外籍人士参加推选委员会,提名团体的范围应尽量广泛等。
这次咨询活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共有363个社团、1071人次出席咨询会,还收到了100多份书面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筹委会委员徐四民,对这次咨询活动评价甚高,他在刊物上撰文说:“香港的民意有不少是人为的假象,有的是在‘政权效应’和受控制情况下的‘民意’;有的是‘政团效应’,是某些政客为了竞选而不择手段炮制的‘民意’。而这次筹委会所进行的咨询活动,我看是真正民意的体现。”
组建推委会,是港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民主参政。纵览香港风云变幻,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香港的28位英国总督,有哪一位是由港人选出来的?港人从来就没有政治上的发言权。凡是爱国爱港者,面对今日的变化,谁能无动于衷?谁不愿行使自己的权利,为新政权出一份力!
8月15日,参选推委会报名第一天,适逢大雨滂沱。位于港岛中区“华人行”15楼的筹委会秘书长香港办事处的门外,106个社团和175名市民冒着暴风雨,排队等候领取报名表,当日共发出表格4200多份。9月14日,推委会参选人报名结束,共有22106人领取了报名表,交回报名表格5800多份,大大超过了预想。
11月1日至2日,筹委会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要从5800多个报名人选中,推选产生出400位推委会委员。
民主推选推委会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按照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推委会由4类人士组成:工商、金融界100人;专业界100人;劳工、基层、宗教等界100人;原政界人士、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100人。除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代表外,有340名人选要通过筹委会选举产生。
深秋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当夜幕降临时,持续了一天的选举仍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9时20分,粉、蓝、绿、黄4种不同颜色、代表着4个不同界的选票,分送到每个委员手中,委员们认认真真地在名单前的空白格内打上符号。一个多小时后,当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宣布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正式选举产生时,全场欢腾,报以热烈的掌声。
推委会谱写新篇
推委会的产生并成立,揭开了全面组建特区政府的序幕。
根据工作时间表,推委会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推举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临立会的任务。
在这不到50天的短短时间里,香港社会议论风生,热气腾腾。街头巷尾,茶楼食肆,市民议论的话题由平常的股市升跌、楼价涨落迅速地转到“筹组特区”、“选举特首”、“临立会选举”等话题上来。在那些天里,报摊销售畅旺,电视收视率骤增,即使日常不大过问政治的家庭主妇以至于看更人,也争着购买报纸翻阅,或看看电视,生怕漏掉重要消息。市民们热衷于研判选情、分析走势,津津乐道于“假如我是推委这票投谁”的讨论中。
推委们说:“我们本着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对港人的高度负责精神,精诚团结,将圆满地完成历史使命。”
香港市民们说:“香港的未来要靠我们来创造,支持筹委会和推委会的工作,参与特区政府的组建,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责任。”
11月15日,推选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专程从北京到香港出席这次会议的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庄重地宣布由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推选委员会正式成立。
这次选举别开生面,记者看到:第一任行政长官候选人提名表放在两层封套中,其中内封不签名,外封才有委员的签名。这样做既可保证计票顺利、公正地进行,又可使投票人的个人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
下午4时许,在数百名记者的锋利目光和电视直播镜头注视下,面对全港上百万观众,推委们神圣地投下自己的一票,从8位参选人中提名推选出3位行政长官候选人,他们是:董建华、杨铁梁、吴光正。
11月27日,推委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两天半的时间中,3位候选人报告了自己的施政主张和本人情况,像“考生”一样,面对扮演“考官”的推委们,分4场回答了200多个问题。他们是那样地从容自信、胸有成竹,其表现令人满意。
推选过程民主、公开、公正。市民通过电视、电台的现场直播,目睹候选人的音容笑貌及表现;推委们畅所欲言,提出的问题涵盖方方面面,几乎都是港人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候选人言谈举止文明、理智、和谐。
没有设限,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举,推选和决定未来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的实际权力,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由港人推选出来的推委会。推委会委员施子清,是香港知名企业家,又是诗人。他在香港生活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的选举,港人真心实意地行使权利,选好自己的“当家人”。他感触良多,深夜难眠,于行政长官选举前夕,填《水调歌头》词一首。词曰:“落叶萧萧下,江水滚滚流。太平山下踊跃,万众选特首。正是蓝天丽日,拍浪白鸥欢舞,群贤豁眼眸。清气满华堂,公理上心畴……梅雪争春相若,都是爱国爱港,亮节耀神州。齐唱香江好,繁荣祝千秋。”
历史的时针指向1996年12月11日,推委会委员,个个身着盛装。400位委员,无一缺席。上午10时许,在庄严的气氛中,会议正式开始。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各位正在书写着香港的历史。希望大家继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负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重托,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
12时15分,点票完毕。钱其琛主任委员以洪亮的声音宣布:“经过全体推委会委员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向董建华颁发了国务院任命令,并握着他的手说:“向你表示热烈的祝贺,这确实是历史的一刻!”
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加速了筹组特区政府的步伐。
1996年12月21日,推委会在深圳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特区临时立法会。
临立会主席范徐丽泰最近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明确地指出:“成立临时立法会是为了香港平稳过渡,而它所做的一切也都以平稳过渡为目的。”
临立会的产生并运作,标志香港由此进入一个港人自己有立法权的新时代。
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推举和任命,临立会的顺利产生,为全面组建特区政府铺平了道路。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近半年来,筹组特区政府工作一环扣一环,如今,特区行政会议已产生,特区主要官员已任命,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人选也已产生。
至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架构已基本就绪,过渡平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