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阅读
  • 0回复

巨大的凝聚力——八运会前奏曲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巨大的凝聚力
——八运会前奏曲之三
本报记者高渊
在新落成的上海体育场边,有一条特殊的小路。说其特殊,因为它是用数千名上海市民认购的石块铺就的。在五彩缤纷的石块上,镌刻着认购者们各具特色的标记:有龙飞凤舞的签名,也有可爱的孩子的小脚印……
有人说,这条充满诗意的“体育爱好者之路”,其实是以认购者对精神文明的一种追求铺成的。尽管小路只有数百米长,却成了上海人新形象的缩影。
      “不扰民”原则
为迎接八运会,上海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容整顿和道路改造。现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外滩、南京路等几处主要路段,500多万盆鲜花竞吐芬芳。同时,上海两条新的高架道路——沪闵路高架和延安东路高架也于近日投入使用。难怪一些刚抵沪的外地记者感叹道:上海更美了!
这只是有形的变化。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办运动会,市民们最关心的是出行问题。许多人都还记得,1993年东亚运动会期间,上海用了一个特别的交通名词“全休克疗法”。当时,为了“东亚运”的顺利进行,上海大幅度削减上街车辆,许多单位调整作息时间,市民作出了不小的牺牲。
现在,上海则提出了八运会交通管理尽量“不扰民”的要求。为此,有关部门精心编制了好几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的作用。这几天,上海的电视、报纸同时播发了组委会的一条紧急通知,把10月9日和10日的开幕式总彩排的进场时间,从原定的16时推迟到19时30分。据有关人士透露,这是为了推迟上海体育场周围的交通管制时间,方便市民下班。
从“全休克疗法”到“不扰民”原则,上海的城市管理部门将付出更多的心血。他们只为了一个目的:让老百姓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八运会是课堂
10月12日,从中共“一大”会址和回归后的香港采集来的圣火,将点燃上海主会场的火炬。那一刻,上海的方方面面都将接受海内外宾客的检验。因此,对于上海而言,八运会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
八运会的火炬接力被命名为“奔向新世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由江泽民总书记点燃的总火炬,经过上海市领导黄菊、徐匡迪的双手,传到了青年一代的手中。上海选拔的火炬手中,有的是各单位的先进能手,有的是优秀团干部,有的是正在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由这些优秀青年组成的火炬传递队伍,把精神文明的火种传到了申城的每个角落。
把八运会当成精神文明的课堂,更是上海教育系统的一致认识。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有1.8万人参加,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当1500名男中学生来排练“巨龙”的时候,他们的教练说:“不是说上海的男孩缺点什么吗?你们在演这条龙的时候,就是要有阳刚之气!”在细雨中排练时,这些小男子汉光着上身,毫不犹豫地套上又硬又冷的“鳞片”,跑进场内。老师们说:“为了八运会,这些孩子变得更可爱了。”
在上海,民航、铁路、旅游等行业的数百万员工,已经擦亮了服务“窗口”。6000名交警、4万名“绿衣使者”、16万名“白衣天使”和138万名商业职工庄严承诺:以优质服务迎接各方嘉宾。
      难忘志愿者
近日,一位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认真地对记者说:“八运会闭幕后,人们最难忘的也许就是那些志愿者。”
“用我们的爱心和技能,服务八运会;用我们的真诚和友爱,参与八运会……”在体育场馆前,常常能够看到八运会志愿者在飘扬的会旗下庄严宣誓。这是八运会的一项创举,在中国的大型活动中首次设立了志愿者工作部。
难忘八运会倒计时80天的义务劳动。在上海体育场清理场地的大行动中,5000多普通市民走了进来,签上一个名,就走进工地去劳动两小时。复旦大学国政系的陆泰说得很自然:“这是一名上海大学生的责任。能为八运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心里感到很充实。”
随后开展的八运会志愿者招募大行动,又使这支充满热情的队伍迅速“膨胀”。在报名第一天,就有3.1万人在志愿表格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报名者中,年龄最大的是80岁的程知行老妈妈,最小的是年仅8岁的丘晨洁小朋友。据组委会最新统计,报名者已超过7.3万人。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了解这一活动后,对志愿者的风格非常赞赏:“这是像‘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样的伟大创举,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在八运会比赛上拿金牌更有意义。”
在八运会上,人们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在各个场馆热情服务的身影。飘扬在上海街头的志愿者旗帜,是一座城市的高素质和凝聚力的表现。这种精神将伴着这座城市奔向21世纪。(附图片)
在上海街头,第八届全运会吉祥物圆圆的形象随处可见。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